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有快的爱,慢有慢的美

(2015-01-16 21:57:32)
标签:

中国好歌曲

刘欢

羽泉

周华健

蔡健雅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本周的《中国好歌曲》节目,重点推荐三首歌曲。

    关涛的《妈妈我不想再唱悲伤的歌》和刘胡轶的《从前慢》,无疑是本周最让人动容的两首作品,但同样的感动,两首歌曲的表达方式却也完全不同。

    关涛的《妈妈我不想再唱悲伤的歌》是一首典型的民谣作品,它的美就在于它的真、它的糙。这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升华型创作,在一个基本的和弦范围内,主要凭借着情绪的渲染拓展和延伸旋律的走向,至于旋律的好坏,就完全是靠创作者的经验或者即兴来支撑。而从声乐的角度来讲,整首作品可以说唱得“伤痕累累”,演唱时的破音随处可拾,但这恰恰也是这种类型作品的特质所在,甚至可以说,歌曲中出现的呢喃、吟唱和嘶吼这些元素,恰恰也是一首接地气民谣作品的某种反技巧的技巧,用来突出民谣作品那种生活化、情绪化、近距离的触感。而关涛多年的丽江酒吧驻唱经验,显然让他很懂得如何用歌声去抓人,有些高低起落、欲擒故纵的处理,还包括副歌“妈妈”前有意的停顿,你可以说是有意,也可以说是习惯。总之就是以这样一种事实上的手段,让原来平实的旋律、简单的和弦,也有了起伏纵深的效果,听起来一点都不单调。在你被歌声起伏的同时,甚至完全忘了这首歌曲其实只有一把吉他在进行伴奏。这,就是民谣的魅力。

    而刘胡轶的《从前慢》则是另一种动人的典型。如果说关涛的歌是因为它的真、它的糙而美,那么刘胡轶的这首歌,就是因为一种纯。首先要提到的是这首歌曲的词,原词来自于木心的作品,“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这也让人想起民谣歌手赵照,在去年的《中国好歌曲》里,以叶芝名作《当你老了》谱曲而成的作品。那些古典的诗词,其文字的韵律本身,其实就有着一种非常广袤的意境空间,如果结合得好,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作曲者原本的作曲思维,这就是文字对于音乐的影响力,尤其是中国文字对于音乐的影响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曲方面。学了二十年的刘胡轶,确实在旋律及和声走向上,有着非常精准且平衡的拿涅,整首曲子不求某一句好听的腻死人,而是讲究全局的工整扎实。继而用作曲的技巧,将原诗留白的空间一一填满音符。至于在技法上的运用,刘胡轶则非常巧妙的将蒙古长调那种字少腔长、舒缓绵长的作曲特点,和《从前慢》这首原诗本来追求的慢生活那种空间感,以及文字中的留白效果,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堪称是用技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不得不说,刘胡轶是一个作曲技巧很扎实的创作者,而《从前慢》则赋予了他创作一种绝妙的灵感动机。好音乐和好文字彼此相得益彰,就有了好歌曲。

    至于另外一首作品潘高峰的《节奏·爱》,则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这是一首典型的放克作品,当然它也和许多当代的黑人音乐一样,并不是纯粹的放克,而是在音乐里同样融合了灵魂乐、节奏布鲁斯等等元素。这种音乐类型的好坏,一是对节奏的把控如何,无论节奏是慢是快,作者先不能乱。在这个基础上,则可以玩一些小即兴和加花,然后就是副歌调动气氛的那段旋律,既要踩准节奏点,也要悦耳流畅。要知道放克音乐的旋律,或者说黑人音乐的旋律,和一般凯尔特音乐作为源头的白人民谣,或者我们华人传统情歌那种旋律是不同的,这更多是一种在节奏和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旋律。尤其是华人来讲,没有多年的黑人音乐基础,以及钻研和实验,玩这种音乐是很吃力的,而且有一点点节奏感的瑕疵,就会让人觉得很别扭,像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至少,潘高峰没这个问题。

    最后还要提一下“杭盖”。其实“杭盖”的音乐本身,已经没什么好说了,他们的音乐甚至可以说和《中国好歌曲》的舞台,稍微显得有些不匹配,因为他们的音乐不是纯粹的歌曲,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整体,没有乐队只剩歌曲的“杭盖”,似乎就失去了讨论他们的意义。不过,在这样一种舞台,呈现出蒙古长调、呼麦与现代摇滚的结合,那种“世界音乐”体系赋予传统民歌的开放音乐体系,对于很多《中国好歌曲》的观众来讲,还是一件涨姿势的好事。不要因为你以前听过“杭盖”的歌曲,就不让其他人,也有一次认识“杭盖”们的机会嘛!

 

/爱地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