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毛宁,同一种态度
(2012-05-14 12:01:15)
标签:
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十二种毛宁,同一种态度
毛宁绝对是九十年代岭南流行音乐的一个符号,同时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符号。无论是《涛声依旧》还是《蓝蓝的夜蓝蓝的梦》,或者《晚秋》和《等你在老地方》,都曾经传遍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深锁于许多歌迷的记忆,隔三差五依然感动如昔。
毛宁最经典的歌曲,莫过于《涛声依旧》,它让毛宁达到了演艺生涯的最高峰,但反过来,也让许多歌迷对于他的了解,只限于这样一座山头,只限于这么一首歌曲的细节,让人们形成毛宁=涛声依旧这样的粗陋印象。对于任何一位歌手来讲,都会有许多的精彩面,而这种印象,很容易让他们的多彩,由多元被缩水成一元,由立体被压扁成平面,于是漏过了更多的美好。
《十二种毛宁》作为毛宁复出歌坛的一张新专辑,则在多年后,又重新释放出自己的多元和多彩。对于所有聆听这张专辑的人,首先有个建议,就是忘记曾经的毛宁,忘记曾经的》涛声依旧》或《蓝蓝的夜蓝蓝的梦》,让自己的记忆系统清空清零,以纯粹欣赏新人的姿态来重新审视《十二种毛宁》里的毛宁,这样也更容易还原出毛宁作为一个歌手,而不是一个符号,在音乐演绎上最为纯粹的一面。
重新回归的毛宁,在《十二种毛宁》里又是如何起步?这次,他选择的是翻唱这样一种最为常见、最为平常、最为普通,最为看起来省力,但同时也是最难以讨好、最考验唱功,最容易把歌手“逼上绝路”的这样一种方式。
其实早在1993年,毛宁就曾经于“新时代影音”公司,推出过一张名为《少年的我》的翻唱专辑。这其中,收录了《南海姑娘》、《再见,我的爱人》和《春风吻上我的脸》等多首台湾经典流行歌曲。如果说当时这张《少年的我》,还是青年毛宁对少年时期所受音乐洗礼的一次致敬、一次回忆的话,那么同样的翻唱到了《十二种毛宁》里,则就更因为时间的宽度,更赋予了专辑以更多的意义。
《十二种毛宁》的选曲,远至陈美龄的《原野牧歌》和刘文正的《飞翔飞翔我飞翔》,近至这个时代萧煌奇的《你是我的眼》和李健的《传奇》,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单不说这些原唱者的声线形态不同,曲风气质各异,但就是作品本身的气质,也同样是天差地别。不过,无论是《原野牧歌》和《飞翔飞翔我飞翔》欢快的八十年代,还是《独角戏》和《约定》这种新时代文艺化的纠结,毛宁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前者们高亢入云、轻松自如,让后者们细腻婉约、柔情似水。这是《十二种毛宁》这张专辑本身想要突出的毛宁多元性的效果,其实也在另一种意义上,还原了毛宁作为一个歌手,不同于《涛声依旧》那一面的许多面的本来面目。
介于民谣的亲和与古典的华贵之间的编曲,也让这张专辑听来既不是落入常规的俗套,也没有因为和交响乐团的合作,给人一种生硬的疏离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任何作品,编曲都没有喧宾夺主,而是让毛宁的声线,始终凌驾于音乐之上。仔细听《一直很安静》,你还会听见属于毛宁独特的沙哑和磁性,而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以来,一直缺失的对于毛宁这样一位歌手的细节印象。《十二种毛宁》终于将真相浮出了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