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无所有”到“生无所求”
(2011-11-24 18:52:06)
标签:
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纵然摇滚乐这个词条有万千种解释和解读,但自由和真实总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有表达的自由,才有内容的真实,有音乐的真实,才可能体现出摇滚乐的自由。
而二十多年前,崔健用一首《一无所有》揭开中国摇滚乐的序幕,他道出的是当时国人物质精神双贫穷的事实。而二十年多后的今天,当摇滚已经主流化、娱乐化后,汪峰却又以《生无所求》这个标题,将中国的摇滚乐重新置于当代的现实洪流中
如果说汪峰即将发行的新专辑的首发单曲《存在》,还是在诗意的高度上,体现出一个摇滚诗人般的悲天悯人的话,那么他的新单曲《一百万吨的信念》,则更像是下到了基层,在“好人都在挖煤倒土”和“公正就是人可吃人”这样的残忍却现实的画面前,将摇滚乐代入到底层血泪交织的尘土中。去摇滚曲风化后的结果,就是摇滚乐又回到了有血有肉的状态,简直纯粹有如生活本身。
而在另两首单曲《上千个黎明》和《大桥上》里,汪峰则回到了摇滚诗人的角色,重新回到了困惑、迷惘、空虚、悔恨的人文情调上。这两首作品都是混杂着太多矛盾情绪的作品,虽是个人的情感,但同样亦是群体个人化的一种写照。《上千个黎明》和《大桥上》都没有简单的写出一个主题和基调,在其中,反而既有最痛的绝望,又有隐约的希望;充满着毁灭的力量,又有着励志的印迹。这种矛盾,实际上也是时下国人的一种纠结心态,更是优秀摇滚作品一种永恒的状态。有人说摇滚乐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实际上,摇滚乐就是一种时而疯狂时而清醒,时而感性时而理性的混杂体。摇滚乐很多时候,就是一种释放,真实而又自由的释放,纯感性那就叫文艺音乐,纯理性那就成了文艺理论。
与此同时,随着汪峰新专辑五首单曲的出炉,虽然还算不上呈现出唱片的全貌,但也可以八九不离十的传递出两年来汪峰音乐创作的线条。我们可以欣喜的发现,汪峰的摇滚依然还是本土的、草根的,这绝不是民族主义心理在作祟,只是这几年,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摇滚乐手,习惯于用英语来作为创作母语,用或时尚或文化甚至摇滚乐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创作和演绎摇滚作品时,实际上,这样的摇滚乐,倒更像是移了民的摇滚乐,除了人的血统依然中国之外,和中国摇滚乐却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失去了对身份的认同,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失去了对真实的直面,这样的摇滚乐,即使自由,也只是因为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