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周刊稿件
刘德华又出新专辑了。不过,这张名为《长途伴侣》的新专辑,实际上只是一张概念+新歌+精选的专辑,它——集单曲与精选为一身,融广告与概念为一体。当然,说穿了,它的本质还是一张:精选。
刘德华是一个歌手,刘德华是一个演员,刘德华是一个明星,刘德华是一个艺人,刘德华是一个偶像,刘德华是……说起刘德华,似乎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
刘德华出道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走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紫于九十年代。而在新世纪的头九年,他更多则是以一种活化石的面貌存在。此时的刘德华对于华语乐坛,就像长城和兵马俑之对于中华民族一样,已经上升到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表率,总之是魂魄远远高于肉身,一旦抽离魂魄谈肉身……肉身的体内,当然也就只剩下了清风。结果就是,魂去身空。
刘德华是华语乐坛的功臣,甚至是整个华人娱乐圈的开路革命先锋,他充分诠释了什么叫不想当歌手的演员不是一个好艺人的娱乐多元化规律,并且身体力行做了带头示范作用。尽管刘德华之前的娱乐圈,同样不缺两栖三栖甚至是多栖的艺人,汪明荃、谭咏麟、钟镇涛和张国荣等等,都算得上是脚踩两只船,各自有丰收。但在刘德华之前,却没有一个艺人能够做到同时屹立于两者的顶峰。即使是像张国荣这样知名的双栖艺人,在歌坛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他于影坛的身份也只能说是唱而优则演,算是捞偏门;而在他以一部《霸王别姬》以演员身份复出娱乐圈后,虽然食言以后重回歌坛,但他却又将发唱片当成了兴趣,当成了副业。
只有刘德华,能在同一时期集影帝与天王于一身,能在同一时期以歌坛天王刘德华和银幕大帝刘德华的身份PK与自我PK,互相竞争、互相监督、互相提高。你还以为《无间道》是一部警匪片吗?实际上它只是在讲述艺人刘德华自己的故事。
说刘德华是华语乐坛的功臣,还有其二,那就是一个勤字。这种勤首先就体现在一个量上,由于声线比不上张学友,舞蹈比不了郭富城,刘德华在其事业最巅峰时期,靠得就是一个搏字当头,借助他在影视领域积攒下的人气,至少在唱片发行数量上,不甘歌王张学友之后。即使是三大天王后来都休生养息了,他依然还是发片不断,最后终于以新专辑的发行数量,在新世纪超越了曾经的另外三大天王。坚持,果然真的胜利了。
而这种死磕精神,不仅在娱乐圈成为了行动楷模,甚至还成为能否成为中国优秀摇滚乐手的精神标准。谁敢说传说中因为饥饿而晕倒的某吉它手,就不是受了这种精神的指引呢?努力、坚持和执着,放到哪里都是真理,它不分摇滚与流行,不为实力与偶像,也不分崔健与刘德华。
说刘德华是华语乐坛的功臣之三,就是他严于律己的职业精神。不抽烟、不喝酒、不吸毒、不飙车,不拍艳照,印象中的刘德华,就是这么一个百毒不侵的艺人,以至于任何对他恶毒的攻击,看起来都像是借他之名进行的炒作。而作为艺人的刘德华,也因为自己的青春和中年,就这样全都献给了娱乐事业,所以直至今天还没有成家立业、儿女成群。在这一点上,焦裕禄,甚至都比不过他。
因此,刘德华的出现和存在,绝对也算是华语娱乐圈的一种幸事。娱乐圈的偶像,当然可以理解为赚钱工具,但娱乐圈的偶像,同样也可以担负起精神慰籍的作用,借以成为年轻人心中深处的一片圣地。不要说刘德华配不配成为偶像,他不配也已经成了好多年,早已经生米煮成熟饭。况且偶像本身根本就不分高低贵贱。崇拜贝多芬,你未必能够成得了贝多芬;崇拜卡夫卡,也不能代表你就是卡夫卡;而崇拜刘德华,也不阻碍你成为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或专家,尤其是刘德华提供的一种可超越的可能性,更能造福粉丝千万家。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刘德华身上那种出娱乐圈而不乱搞的正气,实际上才体现出他身为偶像的价值,那就是最低的底线,他都不会把人带坏。而虽然你觉得或许崇拜Jim
Morrison才是最牛最有档次的事,但最怕的就是你没学到Jim
Morrison的灵气,却学会了他吸毒滥交的坏风气。所以说啊,年轻的朋友,在偶像崇拜的问题上,有追求有目标是好事,但也要量入为出,在偶像崇拜上实行高标准、高投入,没准也会给你带来相应的,高风险!
以上三点纯属表扬,而环境的改造,有时候也同样能让表扬往异端的路上发展,直至发展成为批评。
比如刘德华的多栖身份,确实对于娱乐多元化是一种好事。但再看看现在娱乐圈处处都是多栖艺人,不多栖甚至就不能一栖的现实,无形中也让大多数的艺人,因为过度的横向,导致他专业的纵深度,无法继续深挖,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紧接着就是两边都不是人,没一个沾上边,也没一个靠上谱。最终只能成为艺人。仅仅只是艺人本身哦。真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
再比如刘德华的勤奋和努力,固然对于一个艺人是一种美德。但君不见,从当年到如今,有关刘德华的唱功一直在进步的评伦,有多少是建立在同情分的基础上,而他所谓辨识度很高的声线,也只不过是日积月累形成后,带给人们的一种习惯。进步是一种量的变化,但在刘德华这里却仅仅只是数量的累积,只用勤奋和努力的横向堆积出纵向的一种错觉,而没有达到一个歌手,真正有的声线上的不断提升,演唱技巧的日益精湛。不幸的是,这种勤奋精神也错误的引导了无数娱乐后辈,并成为一种娱乐圈的从业标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因排练舞蹈扭到腰,因拍MV撞上墙等勤奋和努力的战绩,并形成我很努力,我一直在努力的口号,借此模糊歌迷在音乐本身上的判断力。最终,勤奋和努力还是战胜了音乐本质。这种外围战胜本质的案例,你还可以参考近期的曾轶可事件。它们不同质,却同源。
刘德华的半生,是辉煌的半生,是勤奋的半生,是努力的半生,也是矛盾的半生,你同样可以从中得出他对于华人娱乐圈辩证的半生。他的半生,是我们大家的半生,如果不能好好学习他半生中的优良品质,至少对于华语乐坛来讲,将会迎来一个不遂的半生。
文/爱地人
25/07/09
aidiren@126.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