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育恒《一世情缘》——情歌总是苦得好

(2008-11-14 03:13:05)
标签:

一世情缘

飞碟

光美

情歌

姜育恒

台湾

娱乐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姜育恒《一世情缘》——情歌总是苦得好

 

专辑:一世情缘

艺人:姜育恒

厂牌:飞碟唱片

时间:1988/02

评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走红的台湾歌手,无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大红大紫,超过九成以上都难逃民谣或民歌这个背景,齐豫如此、潘越云如此、李健复如此、费玉清如此、刘文正如此、蔡琴如此、罗大佑如此、李宗盛如此、童安格如此、周华健如此、陈淑桦如此,甚至是以摇滚之道塑民谣新魂的“红蚂蚁”也是如此,姜育恒自然也不例外。

    1987年由“光美唱片”转投“飞碟唱片”,不仅是姜育恒个人音乐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亦是台湾流行音乐由民歌时代向商业时代过渡的转折。自此开始后,从前不掺杂质的风花雪月被有目的的归档、分类,并经过第一代民歌运动的发起者和摇滚工作者们的幕后处理后,再由各具特色的歌手唱红岛内甚至波及香港和内地。所幸,当然浓浓的人文情结和民歌旋律,在商业操作手段的背后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宣传包装手段上也是狠招不段,对歌手赞誉和评价的用语亦无不用其极,但因为音乐中最重要的人文关怀还在,所以很多歌迷有时候只会感谢这种商业化而不是排斥。而在当时这股历史潮流中,主宰整个台湾流行音乐市场进退最重要的三家台湾地区厂牌,正是“滚石唱片”、“可登唱片”和“飞碟唱片”这三家。

    《一世情缘》是姜育恒加盟“飞碟唱片”之后发行的第二张专辑,虽然它缺少了之前《驿动的心》那样因为加入游子主题而无形中扩大情歌内涵的经典作品,亦还没有一年后《多年以后·再回首》里那种具有寻根主题的涉猎。但与“光美唱片”里那些十足朴素的民歌情歌作品如《什么时候》、《单色梦》等作品相比,此时的姜育恒哪怕仅仅只是演绎纯情歌主题的歌曲,也还是要更多了一种有预谋的老练。如果说“光美唱片”时期的姜育恒因为年轻气盛,在演绎时还是放多于收的话,那么从“飞碟唱片”时期起,他不仅是有收有放,而且是人为人收收放放并搞得非常自如。尤其是他用鼻音浓重的唱腔,在每曲中精心营造的一种微颤中透着磁性的尾音,更成了他演唱风格中一个极其独特的标志,甚至一度让另一位当时知名的台湾歌手兼演员和李亚明也从这种唱法中尝到了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声线单薄的男人,从此也可以把歌唱得很有故事感、很有男人味。

    做为一张以情歌为主题的唱片,《一世情缘》在视角上面难免单一。不过,经过当时岛内一些知名音乐人的调配,还是在这种小空间里酝酿出许多丰富的色彩。十首作品中,姜育恒自己完成了《把心给你》和《你可曾看过凤凰花》两首作品的作曲,词作则分别交给了陈乐融和陈桂珠。前者曾是“飞碟唱片”经典的词曲二人档“二陈”之一(另一位是陈志远),后者则正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和《跟往事干杯》的词作者。作为一个非职业的音乐人,姜育恒的旋律难免写得比较平,但也更适合自己声线的波动,这种波动带出的是一种平和,但这种平和也需要时间才能够将它们完全释放。《我是个很容易掏心的人》和《远飞的心》这两首出自李子恒的悲恋情歌作品,恰恰也正是“飞碟唱片”为姜育恒树立的一种音乐风格,前者这种近似“变态”的表述方式,在当时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它也成了姜育恒本张唱片中除专辑同名曲之外另一首知名度较高的经典。而后者那种天高云淡的旋律与编配,则为整张专辑淡淡的忧郁氛围添上了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般的晴朗气息。“大脚姐仔”陈小霞创作的《唯一的期盼》则是专辑中唯一在字面上脱离情爱的作品,依稀中有着《驿动的心》那样的思乡情结,但在一种对飘泊生活厌倦的背后,却还是依然流露出浓浓的爱意,这大概也正是陈小霞的高明之处。

    很不幸,这张专辑最为有名的两首作品,日后却均被人截糊了,而且一截之下还比姜育恒截出了更大的名堂。主打曲《一世情缘》为童安格从丧曲里汲取灵感的的作品,加上陈乐融歌词创作中加入的“人鬼情未了”和“聊斋”这样的阴阳相隔主题,也让这首作品听来确实有种如梦似幻的鬼魅感。可惜仅仅过了三年,童安格就拿回了这首歌重唱,而且也将它做为1991年发行的回收创作作品专辑的标题,一时也混淆了许多没有八十年代华语歌曲情结歌迷的视线。从演绎来讲,姜育恒与原作者童安格基本都有着一个人文的相似风格,但在细化之下前者则显得更沧桑更撕心裂肺,而后者则显得更儒雅也更唯美浪漫一点。以另一个角度来讲,前者演唱此曲就像在演戏——入戏很深,而后者演唱则更像是在写作——思绪万千,但终究也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另一首《香烟迷蒙了眼睛》则也在1995年被蔡琴放到了《午夜场》专辑,并因此而盖过了姜育恒的版本,反而成为蔡氏的经典被人熟知,这一切有“百度”和Google为证。不过,蔡琴越到后期的演绎,总是会让人纠结于她的演唱而忽略了她声下作品的意旨,而姜育恒的这首原唱也因为有了一种人文的入戏感,而让作品变得更感性。

    当然,姜育恒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一年之后,他也同样因为抢了苏芮的《再回首》而从此红遍两岸三地。

 

/爱地人

11/02/07

aidiren@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