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冬《露天电影院》——回忆里的露天民谣电影院

标签:
露天电影院校园民谣老狼郁冬台湾高晓松黄小茂正大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专辑:露天电影院
艺人:郁冬
厂牌:正大国际
时间:1995
评分:★★★★★
在“后校园民谣”的短暂历史中,有两张专辑是不得不提的,一张是“校园民谣”代表歌手老狼的首张个人专辑《恋恋风尘》,另一张就是郁冬迄今为止唯一的专辑《露天电影院》。而这个所谓的“后校园民谣”与之前的“校园民谣”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非功利的产物,是纯粹的个人娱乐产品,代表绝对的理想主义;而前者则是接近流行音乐范畴的音乐,是曾经的校园业余歌手在进入音乐圈后推出的职业化专辑,是市场化的产物,但它们又和一般的流行音乐不同,由于创作者的校园传统,而多少继承了人文的血液。而“校园民谣”本身感性化的特点,也比较容易避免摇滚音乐过度追求精神内涵而会出现的假大空病症,它简洁、流畅的音乐形式,也相比摇滚乐更容易与主流流行音乐进行市场衔接。
与《校园民谣1》里因为尽量恢复原貌而出现的大量弹唱编配相比,由于是推向市场化的专辑,所以《恋恋风尘》和《露天电影院》就明显要华丽了许多,甚至出现了大量多元化的编曲模式。如老狼的《恋恋风尘》专辑中,甚至还出现华尔兹、弗拉门戈、弦乐这样的编曲结构。相对而言,郁冬的《露天电影院》由于是个人的全创作专辑,再加上郁冬本身较为低调的创作曲风,因此在曲风上要更为柔和一点,整张专辑的意境也更为统一一点。
和“大地唱片”制作《校园民谣》时使用大量的MIDI节奏不同,《露天电影院》虽然是一张民谣流行的专辑,却还是全碟都采取了乐队的伴奏形式,而乐队成员的曹均、王笑冬、陈劲、冯小波和刘效松等,又均是来自于北京摇滚乐圈的一流音乐人,质朴的乐队感氛围塑造,加上淡化音量的柔化处理,也让整张专辑真的有了一种露天下的临时搭台的现场感。
郁冬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用大白话唱小感叹,所以他的音乐很好懂、很亲切、很平易近人,而这种曲风也是历来最受流行乐坛欢迎的。不过,郁冬之所以没有大红大紫的原因,还在于他知识分子的多愁善感,不太可能引起更多小人物的共鸣。而郁冬创作中收远多于放的旋律和文字,也让他的音乐听起来总是郁结于胸,在情绪的纠结中无法释怀,比较适合一个人在夜晚闷骚时暖身外,很难在阳光和烈日下暴晒,这就让他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那种可以泛滥到发指的大流行绝缘了。
专辑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同名曲《露天电影院》。但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却不是因为它集成了郁冬创作的精华,事实上从作品的意境和氛围来讲,《露天电影院》不过只是整张专辑八首作品、八个片断中的某个点而已,但由于这首作品选择了“露天电影院”这一带有历史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作为题材,才让郁冬音乐创作中重回忆的特色,因为某件具体事物的可参照而变得更为明朗清晰起来,尤其是这件历史事物还因为时代变革的原因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时,这种类似埋藏旧时代的断裂感,也才会让回忆过去的人更因为逝者已去的无奈和无助而更为心有所触。而事实上,传统与现代、物质和精神也正是郁冬最多选用的题材,但和罗大佑高度概括形的指点江山模式不同的是,郁冬的人本主义也让他的创作更像是以一颗敏感的心来做亲身示范,将时代的变迁最终细化到某一个人某一时刻的情绪起伏,而这种起伏的终点和结论则是——物是人非。
虽然是从“校园民谣”走出来的歌手,但从这张专辑作品的表面来看,却并没有太明显的校园青涩痕迹,反倒是更接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那样青春期懵懂的迷惘和理想,只不过郁冬的音乐世界却并没有义无反顾的成份,相反他倒是习惯于在回忆中纠结、沉沦和凝固。而作为一个词曲作者,很多时候郁冬的声线也会被人忽视,但其实他比较凝固、低沉的声线,却特别适合演绎自己的创作,尤其是他歌声中那种几乎没有回音效果的干涩,演绎起那种回忆的主题来,总是很容易营造出一种回忆的定格感。相比较而言,李健翻唱的《露天电影院》就会因为过于清澈而像是置身事外;老狼的《北京的冬天》也因为演唱过于松散凝固不出雪花的效果,而前奏的长号更是一个败笔,将一种很寂寞的飘雪氛围搞得如此明亮,也就坏了郁冬原作想要表达的气氛。
专辑其它如《飘》、《时光流转》和《离别的城市》等都是不俗的流行小品,而它们也都一如《虎口脱险》、《来自我心》等给老狼的作品一样,没有浓得艳丽的风花雪月,却可以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刻,不经意挑起某个文艺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某一根感性神经,在寂寞的瞬间为青春感叹、为岁月惆怅,让你最大限度接近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态和环境。这种歌者听者合一的特殊功能,也正是民谣音乐的民之根本。
文/爱地人
0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