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贤齐《心太软》——心软嘴不软

(2008-10-04 19:05:57)
标签:

心太软

小虫

r&amp

amp

b

华语

任贤齐

娱乐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任贤齐《心太软》——心软嘴不软

 

专辑:心太软

艺人:任贤齐

厂牌:滚石唱片

时间:1996/12

评分:★★★★

 

    在华语歌坛,越是在一段时间取得惊人商业成绩的歌曲,其最后的下场往往是非常的悲惨。如《新鸳鸯蝴蝶梦》、如《小芳》、如《涛声依旧》、如任贤齐在十年前的作品《心太软》。这其中包含着两种很典型的中国式社科心态,其中之一叫从众心理,越是人多越是往里面凑,越是流行的就越是死皮赖脸的拾柴添火。而另一种则叫做墙倒众人堆,而且越是曾经门庭若市的墙,推的人越是多越是欢快,这其中往往又是那些曾经靠得最近的人推得越是起劲。谁敢说如今以一脸鄙视兼不屑一顾之神态面对《心太软》的歌迷,当年不是响应潮流的把麦者,而没有如此众多的把麦者的参与,又何来《心太软》及任贤齐的辉煌盛世?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华语乐坛的衰落,并不是像《心太软》这样的专辑太多,而是像《心太软》这样的唱片太少。要么就是跟风吃屁,拿着肉麻当有趣;要么就是不着四六,胡言乱语当另类。恰恰就是缺少人愿意以踏实的心态、折衷的手段,好好制作一些雅俗能赏或者面向大众偶尔理想的作品。而《心太软》正是这其中的典范,只不过由于当年的高温烧过了头,反而让它在日后成为了过度商业化的反面教材,并让许多人忽视了它成功的关键。

    《心太软》专辑的主要功臣就是小虫,他在这张专辑中独立完成了五首作品,一首改编和一首填词,也决定了这张唱片的大致走向。小虫的词作基本还是延承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主流流行音乐的朴素词风,大都选择爱情做为主题,而文笔则工整通俗,尤其突出的是心理刻画,且比较擅长用对照来使寓意丰满。专辑同名曲《心太软》可谓其中集大成者,他以极度生活化的口语凝炼出艺术化的简洁,诸如“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或者“该放就放,再想也没有用”这些歌词,往往给人一种深有体会且就在嘴边的亲切感。而《浪温手牵手》则正像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的九十年代继承版,尽管比喻很老套,但妙在靠谱而且实在,更适合普通大众感同身受。

    做为华语乐坛最早一代的黑人音乐制作人,小虫却因为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并没有在这张唱片中尽显其能,而且任贤齐偏民谣化的那种质感又厚实的声线,也的确不适合纯正的R&B音乐。因此他更多的还是以流行为主搭配中板R&B,以及用摇滚的曲调搭载FunkDiscoHouse等舞曲的编排方式,而专辑也基本在这种一快一慢,一传统一时尚的节拍中,不深刻却自如地完成了流行音乐首要的关键——流畅自然。尽管也有在改编大上海知名音乐人姚敏的《长藤挂铜铃》里,尽兴玩了一把采样、舞曲与老歌的融合,但小虫还是非常明确自己做这样一张主流唱片的宗旨和目的,那就是所有的编曲都不要太过晦涩,所有的音色最好都是经过市场洗礼过的成品,而绝不是喧宾夺主,用高端的编曲去超频大众的流行歌曲,因为那样的话,即使不是歌毁曲亡,至少也会做成一碗夹生饭。

    专辑中的9首歌曲10个版本,大都成色相近,《心太软》也只不过因为其相对主流市场还算新颖的比喻而抢得了先机,其实像《哭个痛快》、《爱得不轻》,以及任贤齐自己创作的《一个男人的眼泪》都算得上是华语流行音乐里的上乘之作。而任贤齐的演唱则有那么点孩子气,那么一点半大不大的男人味,也有外表的宽广和内里的细腻,再加上辨识度比较高的声线,基本也符合了演绎这些都市男人情歌最基本的要求。

    其实再回首这张专辑的成功,不难发现歌曲旋律对于一张流行唱片有多么重要,《心太软》当年席卷两岸三地的关键,就在于它有一批可以朗朗上口的好旋律,而绝对不是现在歌坛刮的那些多元风或者中国风。毕竟编曲再好如果没有作品本身,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有就是永远不要以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目标去做一张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工薪的专辑,那样只会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而《心太软》里的歌曲也许会让文艺人士觉得失之大雅,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总是需要一些简单,总是需要一点小情小调,而一个音乐人和歌手能够以普济大众的心态做出这么一张好听又流行的唱片,不是既丰富了凡人的情感世界,又丰满了自己的钱包吗?!

 

/爱地人

28/12/06

aidiren@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