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duffyrockferry复古polydor乐评爱地人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专辑:Rockferry
艺人:Duffy
厂牌:Polydor
时间:2008/03/03
评分:★★★★
放眼全球,整个流行工业真的已经到了江郎才尽、举步维艰的地步,这一切恐怕还得拜上世纪八十年代音乐娱乐化和工业化(不是商业化)所赐。正是工业化、规模化的对全球各地区音乐资源的砍伐,以及以美国和英国为龙头的行业领袖,用垄断的方式强行将无数的资源整合和超载性的支取,而使得许多音乐元素都在一种浮夸的大环境中迅速失去了本质。一边是所有音乐人都在向着主流标准看齐,比如曾经如斗士的嘻哈“张大民”们、比如为自由而叛逆现实的摇滚英雄们,还比如那些脸上甚至还长着苔藓或牧草的原生态歌手们;而另一边则是在世界伸及可及的数字时代,歌迷们早已经对任何仅仅是形式新意的东西越来越失去兴趣,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豪华盛宴,品尝了无数新奇怪、大又全的音乐美食之后,回归音乐本质的期待顺理成章又浮出了水面。而此时的唱片业,手上早已经没有了可以引起人们兴趣的未开发资源,?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一个方向——开棺掘尸。
而相比较美国乐坛近几年更于看重让老家伙自己到台面上推销老东西的策略,以胜产昙花一现歌手和乐队闻名的英伦,倒是更乐意为诸多新人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2003年横空出世、以17岁做为卖点的Joss Stone,和同年出道的Amy Winehouse,再到2006年以一介失业洗车工踏上歌坛的James Morrison,以及前不久才发行首张专辑的Adele,个个都是仅仅十七八九、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能将Jazz、R&B、Funk和Soul等等曲风,唱得比六、七十年代更像六、七十年代。要说这一切吧,不得不说是那个时代蒸蒸日上的音乐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至于当时一大批优秀的歌手和唱片,不仅能够影响到那个时代的人,甚至可以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年轻人。尤其是如James Morrison以及Duffy这些不像Amy Winehouse和Adele有科班背景可以训练音乐技能的人来讲,通过大量唱片的听觉积累,就成了为踏上歌坛做准备的唯一路径。
Duffy出生于威尔士格温思内郡Lyln半岛的Nefyn镇,尽管父母并非铁杆的乐迷,但Duffy还是通过家中少量的经典唱片,以及聆听电台的音乐节目,让她从小就有了立志成为一名Soul歌手的素材。不知道是不是应了万事开头难的老话,Duffy音乐人生的第一击并不顺利,由于耳闻目睹加上先天条件的双重打磨,使得她的声线扁平且有一定的沙砾质感,也让她很快就被唱诗班踢出了大门。不过,内向的Duffy,倒是很能耐得住寂寞,一边在餐馆打工糊口,一边静静地等待着机会的出现,直到有一天终于遇到了Jeanette Lee这位伯乐,并由这位伯乐引荐给了更一位大伯乐——前Suede乐队的吉它手Bernard Butler,她终于也有了机会向全世界展现她的歌喉。
有人将Duffy的声线与Aretha Franklin比较,其实这是不太靠谱的,这样做的可能,唯一的解释只是推荐的人太想力捧Duffy,所以只能尽量把她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Soul放到一起,以起到借前辈沾光的效果。其实Duffy的声线条件更为接近的倒是Dusty Springfield和Petula Clark(达明一派的《Kiss Me Goodbye》正是翻唱自她的同名作品),融合了前者的沙哑、低沉、忧郁和后者这位英国秀兰·邓波尔温和的Sunshine Pop,Duffy哪怕就是演唱普通的流行歌,都会因此而打上六十年代的标签,更何况是用Soul将这种怀旧与古典将怀旧加固呢?!
除了纵向之外,Duffy出现的时机,也难免要让人把她和横向的潜在对手做比较。相对于醇厚中不失一点调皮活跃的Joss Stone、沧桑又颓废的Amy Winehouse,以及新晋的拥有更趋多元平衡的Adele,Duffy的声线似乎更为明亮和文雅,尽管Soul的骚味十足,但她却不像Joss Stone和Amy Winehouse会被人误以为是黑人歌手,因为她在演绎中,更多的会融入一些很Pop的成份去稀释纯粹的Soul元素,使音乐更趋向柔美与野性、明亮与黯黑之间的平衡。
专辑的同名曲《Rockferry》,由里到外都散发出一出六十年代的气质,而不止是编曲与声线的模仿,几乎让人怀疑CD或是MP3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跑出一种留声机的音效来?英国单曲榜三连冠的《Mercy》则又呈现出Duffy韧性十足的嗓音特色,在六十年代伴随着风琴声中响起的她的声线,就尤如皮筋般韧劲十足,听来格外具有嚼劲。专辑最后的《Distant Dreamer》在编曲上则似乎不那么旧了,甚至有了点Indie融合的意思了,但Duffy空间感很强的声线,还是让这首原本可以被Indie乐团处理成或清新、或梦幻的小品,演绎出一种掌声响起来那样的明星范儿,大气十足。
那么,最后是不是该把时间和掌声留给这位在声线条件上天生丽质的歌手Duffy呢?如果早五年,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经历了近几年如此之多复古歌手的历练之后,你就会发现,现在这股复古风,竟然也和更早一些的独立风一样,在久而久之相同的大线条中,再难给人以独特的悸动。小爆发是有,但也只不过是集中在诸如唱功、味道这些细节上面,而音乐本质中那种灵魂的颤动却依然欠奉。这也让包括Duffy在内的复古大军成员,还是只能定格在优秀歌手而不是歌者的位置。尤其重要的是,这样的复古风甚至还不如当年的独立潮更容易让人看到点音乐未来的希望,说句杞人忧天的话,在如今这个音乐资源匮乏的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前人栽树的成果来乘乘凉,但未来的未来,我们又如何用音乐来介绍我们这个正在进行时的时代呢?
文/爱地人
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