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ryan Adams《11》——第十一遍“Everything I Do”

(2008-03-26 22:26:38)
标签:

everything

i

do

bryan

adams

polydor

爱地人

乐评

娱乐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Bryan <wbr>Adams《11》——第十一遍“Everything <wbr>I <wbr>Do”
 

专辑:11

艺人:Bryan Adams

厂牌:Polydor

时间:2008/03/17

评分:★★

 

对于大多数内地卡带时代的乐迷来讲,Bryan AdamsMichael JacksonLionel Richie等人,是极少数能让他们可以忽略洋人身份,与港台歌手相提并论的欧美歌手。在那个只有音乐而没有曲风界限的年代,正是这些歌手为内地乐迷打开了通往世界音乐的窗口,享受着在无束缚状态下更为广博的自由音乐脉搏。“格莱美”?“水星奖”?“公告牌”?《滚石》杂志?这些音乐以外的“干扰”,那可都是以后的事儿。

那么Bryan Adams为曾经的我们打开的又是怎样的一个窗口呢?这是一扇名叫《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的窗口,是一种介于摇滚的刚烈和流行的柔情之间的音乐,只不过当时的我们,管这些舶来品都统称为英文经典歌曲,即使Bryan Adams的这首歌从发行到进入内地,也不过只是用了几个月的旅行时间。

不过,幸也经典、不幸也经典。从最开始就以经典形象进入内地的摇滚情歌王子Bryan Adams很快地就被内地乐迷定格在经典歌手的行列中,除了一次又一次的贩卖和传播他的那首《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外,就基本忽略了他作为一个尚健在歌手的存在。但至少在这件事上,你不能怪歌迷的口味保守,上苍还是曾经给过Bryan Adams机会的,比如2004年内地首次同步引进的专辑《Room Service》,原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救平台,但可惜的是,歌迷从中听到的却依然还是多年前在《Waking up the Neighbours》、《18 Til I Die》等专辑中的范儿,即使以最牵强的角度,都无法从《Room Service》这张专辑里,找到一个将Bryan Adams当成一个新人那样热爱的理由。

而事隔将近四年后的这张《11》呢?第十一张正式录音室专辑,收入了十一首全新力作,无一例外的都还是Bryan Adams专利权的味道——沙哑的声线、细腻的柔情和粗犷的情绪,而音乐上则依然是民谣的旋律加摇滚的节奏,只是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岁月沉淀后,当年用年少激情和风花雪月催化出的浪漫、感性,如今却只剩下节奏的僵化和旋律的干燥。要说一个歌手执着于一种风格,也不是没有,而且未必就不能没有作为,Bruce SpringsteenBob Dylan,甚至比Bryan Adams的资历还要深,但他们却可以通过不断的追求新的思维角度,使他们的音乐总是会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变化。而Bryan Adams却太执着于在小圈子里重复画同一种线条,既缺少起伏,也没有变化,完全就是此线条覆盖彼线条,再加上没了年少轻狂的精气神,甚至都已经谈不上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而是直奔疲劳去了。在这方面,甚至比他晚辈的女同胞Sheryl Crow,都比他显得目光长深一点。

抛开古今时空的干扰,《Tonight We Have the Stars》倒也显得男人味十足,八十年代的浪漫气息,虽然算不上青涩,但好歹也能提供一个可以让人怀旧的入口;《I Thought I’d Seen Everything》的氛围,如果是在时光倒转三十年的情况下来演绎,效果肯定会更好;相对而言,倒是专辑最后清洌的民谣作品《Walk On By》,荡涤出一丝岁月历练后的沧桑韵味,这可比Bryan Adams在十几年前的节奏和气势中,以振臂高呼般的姿态呈现自己的满腔浓情蜜意更为亲切和自然。何况经历了岁月的摧残后,Bryan Adams的沙哑声线,虽然更沙更哑,但却已经缺少了一种能从沙哑之中破茧而出的穿透力,没有了这种力量,沙哑也只能成为一种衰老的病态,让人感叹、让人唏嘘。

也许是正值老将再就业的大潮,因此会有人将Bryan Adams的重出江湖,与近几年同样老骥伏枥的EaglesBruce SpringsteenBob DylanJoni Mitchell等歌手和乐团相提并论。但毫无疑问我会对Bryan Adams的此次复出投入绝对的不看好票。尽管他的这张《11》,在表面上同样可以给人一种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怀旧感,但僵化的视角、狭窄的宽度,却无一例外让他的这些音乐停留在一种浅薄的层次上,既不能叫老歌迷叹其老而弥坚,更不能叫新歌迷觉得他老有作为。最为重要的是,Bryan Adams这么多年来,真的已经陷入了一张很深的“Everything I Do”症而无法自拔,你不能怀疑他第一次演绎它时的真诚,甚至也不能怀疑Bryan Adams至今演绎《I Thought I’d Seen Everything》时的真诚,但这种真诚很多时候却已经被一种惯性掩盖住了其真实的意义,已经很难分清它是真是假了。不信的话,你可以将“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这句话连着说上十一遍,其结果……

至于还会坚持将这张专辑听完,当然不是等待Bryan Adams会给我惊喜,唯一的解释只是——人啊,毕竟是有感情的!

 

/爱地人

25/03/08

aidiren@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凌晨怀旧长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