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若琳王治平陶喆norahjones小野丽莎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专辑:Start From Here
艺人:王若琳
厂牌:新力博德曼
时间:2008/01/11
评分:★★★☆
这张唱的片文案将王若琳比肩Norah Jones和小野丽莎,虽然是一种很初级的宣传手法,甚至可能会让一部分有独立主见的人有抵触心理,但基本意思还是说清楚了,那就是说王若琳是一个偏西洋传统的歌手,其风格不外乎是爵士情调。
问题还是什么样的爵士味道?华语乐坛近几年对于爵士的关注不可谓不多,各路音乐人亦将其当成是和“中国风”、摇滚、说唱以及R&B同等重要的曲风,甚至还用这种已经被曲解成为富贵华丽的曲风,去包装一些连唱卡拉OK都比较困难的影视歌手。在这种生存土壤之中,你再拿出所谓的爵士招牌来,其结果就只能是遭人无视,这个道理其实就和“狼来了”的寓言是一回事情。而真正把爵士当成一种事业和工程来专注的,也有,比如很早以前,丁薇在处子之作《断翅的蝴蝶》中就大量用即兴的爵士乐句来演绎爵士和布鲁斯,从少女偶像位置退下来的范晓萱也在《爵世名伶》等专辑中,尝试用爵士来表现她的神经质风情。但很多时候,包括更老一代的蔡琴等华语女歌手,即使能够以接近爵士的味道将爵士风情表现出来,但作品本身给人的一种感觉,依然还是那种用爵士编曲来包装流行乐和非主流音乐的味道。而其中的原因,除了作品曲式、语言等问题之外,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和声线有关。
这一次,王若琳的出现,却算是在最近几年破了一个小例,她的声线已经不是接近爵士乐的标准,而完全就是全球通用的爵士女歌手声乐教材式的标准。除了宣传上所说的更有当红效应更容易让人侧目的Norah Jones之外,她的声线其实更多的还是融合了Ella Fitzgerald、Nina Simone和Sarah Vaughan这些经典爵士女伶的特征,抛掉年龄阅历的原因,没有让王若琳的声音产生“积炭”效果外,她在演绎时举手投足的一瞥一笑间,充斥的都是那种五十年以上的爵士风情,丝毫听不出重视旋律传统的华语流行音乐对她的点滴影响,也正是这一点,让她可以轻松的就被贴上100%爵士原汁的标签。
莫不成王若琳也有什么背景不成?是的,因为其父正是台湾乐坛著名的音乐人王治平。我们不要只是在人物关系上投注太多的经历,毕竟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娱乐圈才喜欢探究的事,它们的目的是人物,而乐评的目的最终还是音乐。说起王治平,其实就是他和小虫构筑起了台湾流行乐坛最早的黑人音乐江山,让一向重旋律不重节奏的台湾流行音乐,因此他俩的局部改造,而出现了一些局部的革新,而这种革新最终也终于在世纪之初达到顶峰,并取代了原来的传统成为新的时尚。尤其是王治平在美国邂逅陶喆并助其踏上音乐创作和制作之路,更成为一段永恒的乐坛佳话。
至此恍然,身在这样一个音乐环境中,也难怪王若琳天生天就的与爵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从一开始就打下了纯粹的美国烙印,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深远到甚至当你听到她在演绎首张专辑的五首国语作品时,甚至有种怎么还不如唱英语好听的疑问。而英语作品呢?王若琳作曲的三首作品《Bada Bada》、《Lost Taipei》和《Stages of Flying》与其它七首原创作品,以及Spandau Balle的《True》和Billy Joe的《New York State of Mind》两首翻唱作品,同样打成一片,丝毫没有断裂和突兀的伤痕。这就是爵士根在起作用了,而这种爵士根的作用力,也成就了她首张专辑的浑然一体、意境统一。
在这张《Start From Here》里,王若琳还和其父王治平合作了一曲《For No Reason》,类似于《春风吻上我的脸》的轻挑风情,真是听来暖意融融,放到任何一部美国爱情电影里,都能制造出绝不逊色于老美音乐人的温馨效果。不过,另一首与王治平多少也有点牵强关系的《I Love You》,却堪称是整张专辑的一个败笔,这绝不是因为陶喆原唱的《爱,很简单》先入为主的原因,而是这首原本被中文歌词切得很方块结构的旋律,也因此打乱了王若琳在演绎英语时连贯的节奏感,因此听来有些生硬和着力不均,而无法显示出她的那种总是一抹而过的爵士风情。
要说问题,也就是这张专辑在编曲上的匠气,虽然是出自各路欧美大牌音乐人之手,将所有音乐炖得炉火纯青,但也就是在这种丰满到无懈可击的技术中,多少有点磨灭了音乐的个性气质。当然,凡事还是要往好的方面想,毕竟这张专辑的爵士味道是绝对纯正的,而这种纯正加上王若琳华语歌手的身份,不是正好能为一直眼光短浅的华语主流乐坛,来一次正宗爵士声乐的普及教育吗?!
文/爱地人
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