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00只理财产品破净,万亿级理财公司重磅发声!
(2022-04-16 20:03:19)
标签:
理财净值破净亏损抛售 |
近2000只理财产品破净,万亿级理财公司重磅发声!
界面新闻发布时间:2022-03-17记者|胡颖君
“前阵子忍痛把基金都割肉赎回了,转而买了低风险的银行理财,没想到竟然也亏钱了。”在陆家嘴工作的小李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原以为是资金“避风港”的银行理财,也开始“靠不住”了。
小李的经历是眼下银行理财“破净潮”下的一个侧影。股债双杀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数量陡然增加。Wind提供的数据显示,剔除近6个月无净值的产品,全市场共计有1994只理财产品跌破净值。
一、为何会破净?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的既有宏观市场环境因素,也有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后净值披露方式、估值方法调整等内在原因。
招银理财表示,一是以前理财产品不披露净值,在产品到期前投资者不知道净值有变化,现在要求对产品净值进行披露,所以投资者可以定期了解净值表现;二是很多产品过去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不体现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涨跌,现在采用“市值法”计价,体现资产在市场上的实际表现;三是近期债券市场整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震荡,导致投资债券占比较大的一些净值型产品表现暂时不佳。
“首先是由于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在下降。债市目前收益率被压制在低位,不管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利差等都处在历史较低水平。其次,2021年年末,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占比3.27%。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导致资产端收益率大幅波动。此外,银行理财子投资权益市场主要是通过FOF投资,基金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从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中信证券分析师杨荣表示。
此外,非标占比降低也是导致理财产品波动加大的原因之一。杨荣指出,“随着银行理财估值方法从成本法切换到市值法,非标资产只能用成本法核算,从而银行理财在资产端的配置中减少了非标资产的配置。占比下降后,收益稳定器的功效在下降。由于非标资产占比相对较小,无法抵消掉股债收益率的下降,这也导致理财产品破净的数量在增加。”
二、机构号召理性看待净值波动
“这是资管新规全面开启之后银行理财经历的第一个大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收益稳健”是过去刚兑背景下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留下的刻板印象。随着理财产品破净数量的不断增多,与之而来的是银行理财投诉量的暴增。黑猫投诉平台中,搜索“银行理财”共出现近3000条相关投诉,其中多数为“低风险理财本金亏损”“银行涉及虚假宣传”等。
“最近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大,微信消息列表一水的客户问询,有种被围攻的赶脚。”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尽管自己购入的理财产品也亏了不少,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安抚客户。
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近日出席活动时也坦言,银行理财底层资产的价格波动反映到产品的净值走势上,这给习惯了“保本保收益”的客户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接受困难,能否接受理财产品由“刚性兑付”走向“净值化”,接受理财产品净值的波动甚至回撤,对于理财子公司、销售机构,从业人员、投资者而言,都面临一次从思想到行动的蝶变。
3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和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特向理财产品投资者和银行业发出《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呼吁引导投资者深化对理财产品的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基本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多家理财子公司也纷纷发文号召投资者“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交银理财表示,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性亏损不是一回事。当购买的理财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时,暂时的浮盈浮亏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阶段。
华夏理财表示,理财产品的净值随所投资的投资品价格变化而变化,可以理解成“浮亏”或“浮盈”,只有在投资者赎回或产品到期时才会真正变为实质性的亏损或盈利。所以建议投资者在充分考虑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不过分聚焦短期波动,拉长期限看待产品表现。
3月16日,农银理财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信中解释了近期股债市场深度调整的原因:一是俄乌冲突局势发展持续超出各方预期并仍在发酵,全球股市震荡下跌,通胀担忧抬头;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外溢叠加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全球流动性趋于紧张,中美债券市场由涨转跌;三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市场对经济前景较为担忧。
建信理财则表示,市场永远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经过三个月的调整,A股超过三分之二的行业处于近10年估值较低水平,性价比逐渐显现;国内稳增长政策效果预计将逐步显现,流动性环境逐步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逐步明朗化。恐慌情绪下资产价格往往会超跌,但并不改变优质企业的发展趋势。
在市场风险释放过程中,理财子公司也在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工银理财透露,近期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回撤,主要还是受到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工银理财投资团队一方面通过调整债券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等方式发挥票息资产的稳定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研判,降低单一资产和策略的波动风险,并根据市场形势灵活调整股票仓位。
三、会否引发赎回潮?
市场普遍关注的焦点还在于,理财产品“破净潮”会否引发“赎回潮”,并由此导致对债市以及股市的负向反馈效应?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不必对此过分忧虑。中信证券杨荣表示,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但是赎回压力较小。“理财产品是绝对收益型产品,作为中长期投资产品,银行理财的回撤较小,收益率相对稳定,目前没有更好的资管产品能够替代。此外,银行理财近期也在减费让利,这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销售,更加重要的是向市场传递信心。”
广发证券分析师刘郁表示,通过统计封闭式和定开型破净理财产品的封闭式结束时间发现,当前还没有进入集中到期的阶段。据统计,破净产品中,封闭式产品占比达到72.2%,定开型产品占比为18.0%,意味着这些产品有明确的到期时间,并不会因净值的变动随时赎回。
从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来看。刘郁指出,2月春节后以来,银行理财每周净买入债券的规模达到600亿元左右,明显高于2021年同期,说明银行理财投向债券市场的资金可能在增加,并没有被动卖出。此外,基金公司从2月开始在二级市场净卖出利率债,且春节后呈现逐周增加的态势,可能是相关固收 产品被银行理财主动止损赎回,利率债受到明显冲击,信用债受影响小。
人民资讯:目前有多少理财产品“破净”?“破净”真的是产品出现问题了吗?发布时间:2022-04-03转自中国金融新闻网
“没想到理财也会亏钱!”近期,有不少投资者这样吐槽。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股市债市波动,向来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净值波动,甚至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部分投资者产生了“恐慌”情绪。
那么,目前市场中有多少理财产品“破净”?
“破净”真的是产品出现问题了吗?
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对于以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本期金融问答邀请到了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雷文杰、陈雪花、王杰,为您作出解答。
提问:
目前市场上有多少理财产品“破净”?占比是多少?
回答:
截至2022年3月28日,在统计到的22518款存续的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共有1899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占比8.43%。其中,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的产品中,仍有81.83%的产品将单位净值控制在0.98以上,净值跌幅相对可控。
不同类型产品中,固收类产品破净占比最低。截至2022年3月28日,上述统计到的两万余款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固收类产品有20834款,其中有5.6%的产品正在经历“破净”,“破净”产品今年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9%。
不同风险等级产品中,风险越低的产品发生破净的可能性越小。从“破净”产品的风险级别来看,R1(谨慎型)产品未发生“破净”,R2(稳健型)产品发生“破净”的概率也相对较小,仅有4.12%。即使发生“破净”,R2(稳健型)产品的止损和回撤控制表现也明显优于R3(平衡型)、R4(进取型)和R5(激进型)产品。
总的来看,出现“破净”或正在经历“破净”的理财产品数量仅占全市场数量的一成左右,且主要为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市场波动中,固收类产品、风险等级R1和R2类产品仍然表现稳定。
提问:“破净”真的是理财产品出现问题了吗?
回答: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共振调整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
而投资者受负面情绪影响,很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赎回行为,“锁定”现有负收益。赎回费也会进一步造成赎回者的经济损失。当市场悲观情绪引发大批投资者集中赎回时,理财产品将不得不出售各类底层资产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需求,而底层资产抛售行为不仅会导致理财规模锐减,还会迫使各类底层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加深股债市场共振的负面影响,再度压低理财产品净值。
资管新规出台后,净值化转型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作为实现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目标的重要手段,采用市值法估值是大势所趋。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不仅考虑了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类资产时的票面利率,还考虑了因市场表现变化造成的底层资产价值波动,并让这些波动清晰地反映在理财产品的净值上。通俗来讲,同样的例子,若使用的是市值法,假设因市场变动,95元购入的债券目前的市值只有93元,那即使债券到期时依然能拿到100元,但现在却会出现2元的波动。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披露方式也在逐渐优化。以前,理财产品的市值仅显示为购买金额,在产品到期、本金和收益进入投资者账户前并不会发生变化。现在,依据监管的要求,银行需要定期、及时对产品净值进行披露,故理财产品净值表现会更加直接的呈现给投资者。
总的来说,资产联动下的股债波动,以及估值和信息披露方式的调整并没有真正造成理财产品出现问题,只是揭开了那层掩饰波动的“纱”,使净值波动更加直观、清晰。
提问:“破净”之后,要不要开始“跑路”?
回答:短暂的收益涨跌都只是一时表现,不要太纠结于一日或者几日的净值波动。
就理财产品主要投资标的债券而言,所投债券通常持有至到期,短期内债券涨跌会引起产品净值波动,但不影响债券到期收益率,也就是说短期波动不对最终收益产生过多影响。所以,将时间线拉长,以时间换空间,获得稳定收益,乃是投资者上策之选。
投资者要聚焦长期视角,避免基金踩踏导致的真实利益受损。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部分回撤而言,混合类、权益类基金在此次市场震荡中遭遇大量赎回,为应对赎回压力,基金经理不得不大量卖出持仓股票,引发连环下跌,导致场内多只基金处于折价状态。
若投资者在理财产品走势不平稳甚至下跌的时候,不断地赎回产品,将资金撤出,而赎回产品时可用于兑换套现的现金不够多,兑付压力会让投资经理大量抛售债券资产,导致债市下跌,而债市下跌会带动其他以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理财产品一起下跌,这会进一步引发投资者赎回产品,陷入恶性循环。
面对理财产品破净,投资者无需恐慌,不要在底谷时转身而走,也不要在顶峰时慕名而来,应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