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清初四塔——东塔永光寺

标签:
摄影沈阳旅游清代佛教 |
分类: 摄影 |
清初四塔是清太宗皇太极敕建的沈阳城外的东、西,南,北四塔,1643年(崇德八年)动工,1645年(顺治二年)竣工。每塔的下面都建寺庙一座,塔和寺庙系同时建成,据碑铭记载:“盛京四面各建庄严宝寺。每寺中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萨八尊,天王四位,浮图一座,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建塔的“理论依据”是:“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元”,指皇宫凤凰楼,“两仪”指钟、鼓楼,“四象”指四塔;“八卦”指八门八关。
《世祖实录》顺治元年六月十八日条:“盛京四郊塔工成,赐诸喇嘛宴,及鞍马、币帛、器皿等物有差。”即四塔于1644年六月完工。满文档案还记载,顺治元年六月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日,分别对北塔、东塔、南塔、西塔逐一开光,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光仪式,可见当时对四塔的重视程度。
如今,在东塔旁,仍可见一块《敕建护国永光寺碑记》,记述了建四塔的目的、规模及时间。我们所见的东塔是一座藏传喇嘛塔,俗称大肚子白塔,基座为方形束腰须弥式。在转角和每面中间均立两根石柱,将其隔成一个壶门。中间壶门置砖雕宝盆、宝珠及火焰纹,左右壶门各置一只高大隆起的砖雕麒麟,昂首怒目、威武如生。基座上是宝瓶式塔身,据说,塔内还放有镀金佛像、麻雀木乃伊、经卷等物。塔身之上,是13层相轮及塔刹,塔刹由铜铸宝盖和宝珠等饰物组成,宝盖之下悬有12个铁制风铎,风吹铃动,声音悦耳。整座宝塔设计完美,古朴庄重,工艺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与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之杰作。
有资料表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就是仿沈阳四塔之作,它建于1651年,晚于沈阳四塔8年,基座为素面,艺术价值逊于沈阳四塔。
据《盛京通志》记载,东塔旁的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两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两座,山门三楹,禅堂、僧房二十四间。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时,御书“慈育群灵”于永光寺。清末民初,在金梁撰写的《奉天古迹考》里,“东塔春耕”入选新“盛京八景”。
东塔的塔刹部分曾在“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飞机撞坏,塔身残破不堪。1984年,沈阳市政府对东塔加以修建,并建“东塔园”。现在,这里是一处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