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2016-10-16 15:42:24)
分类: 散文

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去寒山寺游玩,人们可以不知道山门上金色的“寒拾遗踪”四字的含义,甚至也可以不知道寺墙上大大的“寒山寺”的“寒山”是个人名还是一座山名,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

我来到寒山寺的时候,也是很快就找到了江村、枫桥、渔船等诗意——当然,因为是白天,还带点小雨,我没能找到落月、啼乌、渔火之类,我心里所向往的,就是那不知从哪个方向传来的不绝于耳的钟声。

所以,当我随着人潮验了门票进了寺院,在那一尊尊令人肃然起敬的佛像面前,也没有了那种在我佛面前必须有的身心完全“放下”的沉静与虔诚了,我和菩萨们匆匆行礼,然后匆匆地寻觅那钟声的方位与路径。

于是,我到了藏经楼前,看到右侧有条回廊里很多人在排队,而张继的钟声就响在我耳边。我才发现,和回廊相连的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钟楼,这钟楼虽然并不高大,但飞檐斗拱,甚为精致。然后,我知道了,这些排队的人都是要上钟楼敲钟的,而且每人得再掏十元买敲钟票。

我和妻子都上楼了,而且还顶着身后并不宽敞的楼梯上不断传来的“快点、快点”的叫声用手机互相拍了敲钟照。说是敲钟,实际上是撞钟。一根碗头般大小的撞木,油亮亮地,它撞向大铜钟,铜钟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轰鸣声从四面的窗户散出去,飘过那一棵棵江枫,飘进那一艘艘船舱。如果是张继的年代,这钟声还会吹弯那一缕缕炊烟,吹皱那一江的烟波。但是,满楼梯的催促声容不得我在这尽情地宁静致远,我只敲了六七下,就下楼了。

一座寺庙,能够这么热闹,肯定是香火旺。但是,寒山寺的香火旺,却要归功一大部分给这钟楼。然而,这并不高大的钟楼的声名远播,却是一千多年前落榜士子张继的一首抒发个人心迹的小诗,是这首小诗变成了大米,千百年来养活着这一方人。

直到今天,张继的生卒年份都不详,但他的《枫桥夜泊》却妇孺皆知。妇孺皆知的结果,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令人千年向往。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它的响亮完全盖过了整座金碧辉煌的寺院,甚至让这座寺院在多达五次的火毁后得到修复。然后,这声音还让这寺院香火旺盛,甚至激活整个地方的经济,嘹亮一方百姓的日子!文化的力量,有时真的是可怕的。

也许,寒山子真的该生生气了——一千多年后那么多人来到仍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寒山寺,却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他和拾得问对的境界——寒山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也许,宋人孙觌也该感叹了,他的绝句《过枫桥寺》并不比张继差——“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但孙觌的诗却知者了了。同样是钟声,被名落孙山、失魂落魄的张继听到了,居然形成了这么强大的力量,张继该瞑目了!

但是,当我牵着妻子的手回望山门上“寒拾遗踪”四个金色大字的时候,本该在此时油然而生的依依之情却被不绝于耳的钟声夺走了。我在惊叹这钟声的奇力的同时突然觉得这奇力奇得有些怪诞——它似乎已经不是张继小诗中那鲜灵润泽、饱蘸人生情愁的智睿之声了,而是一张被炎炎夏日暴晒和风干了的薄纸片,轻飘飘地荡在空中,哗众取宠的舞姿引来了一些喜欢看热闹的目光。于是,我脑海咚咚地冒出一个莫明其妙的词语——文化开发过度。                                                    2016/9/10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气”在旅途之五:寒山寺,当钟声成了大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