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迷路三天四哭是应试教育的“成功”
前几天,媒体上流传着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新闻,新闻说:19岁的四川大学生小穆,为了给在长春亲戚家过年的女友一个意外的惊喜,在2月17(即农历大年三十)这天从四川赶到了长春,想和女友一起过个浪漫的春节。没想到,由于人生地不熟、又联系不上女友,小穆竟然迷了路,于是跪在路边失声痛哭起来。民警得知情况后,积极帮助他“寻亲”,但小穆掌握的信息少,连女友亲戚家到底住在什么位置都说不清楚,看到一时没有头绪,小穆又开始哭了起来,民警想了好多办法,最后给他唱了一首“五音不全”的歌,才让小穆破啼为笑了好一阵。然而,当小穆看到民警初一这天累了一天也没有收获,又哭了。直到初二,终于在众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其女友,小穆如历大难终于结束一般,立即抱住女友失声痛哭,嘴里说:“我可找到你了!我想你!”
这真是啼笑皆非的故事啊!一个19岁的大学生了,已经是“有文化”的“成年人”了,居然连专程去找的目标都找不到,居然在人潮涌流的大城市里“迷了路”,居然还当众“三天四哭”,如果不是媒体新闻笔锋的旨意是指向颂扬民警的“救急救难”并对这个19岁大学生抱着真正的“同情”,我还真以为这是一则“新闻秀”,或者是这个19岁大学生的“炒作秀”。有人撰文说,19岁大学生因迷路当众三天四哭,是当代大学生“社交能力欠缺”的体现,也是“中国素质教育失败的铁证”,我既表同意,又不同意。
当代学生确实比较缺乏“社交能力”。当代学生像一朵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小花,他们自小就上街有人牵,出门有人护,饥来有人盛饭,寒来有人送衣,他们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独自“长大”机会。然而,当代学生缺乏的仅仅是社交能力吗?这个19岁的大学生小穆,他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是要弄清自己的目的归宿的,但据新闻说,他却是凭着心血来潮从家里“跑出来”的。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他缺乏理智,有的只是年少的冲动;二是他太天真浪漫,对外界的复杂根本没有估计到。他遇到了难题后,不是清醒地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做,而是不知所措地、无知孩童般地“哭街”,完全没有一个“成年男子”应有的机变。对不起,我们称他为“成年男子”,是因为他已经19岁了,他开始像成人一样“谈恋爱”了,他是读了十几年的书并且考上大学的有知识的人了,他是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了,从理论上说,他都可以担任社会领导职务了,可他却连找人都不会找,他的实际能力又还只是个儿童,甚至连有些机灵的儿童都不如。可见,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确实存在“生理早熟而心智晚熟”的奇怪现象。这种奇怪现象用“社交能力欠缺”这样几个字来概括,完全是避重就轻了,说“生存能力严重溃乏”,也绝不过分。
那么,当代学生生存能力严重溃乏,是素质教育惹的祸吗?毋庸置疑,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但却没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在基层动作中,几乎全面走样,到处变味。这是稍有正确教育观的人都知道的事实,几乎不用再举例子,上述大学生找不到人的事也是一个“铁证”。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概念,分清责任,才能明确方向。这么失败的教育案例,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失败的说明,而是素质教育得不到很好执行,科学的育人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例证。试想想,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们的教育如果做到了这些,还会连人都不会找吗?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教育,把四个“学会”缩减了三个,只剩下“学会学习”了,不,我们现在连“学会学习”都执行得不像样,充其量只能说是“应试学习”。教育在执行环节上出了差错,却要推翻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这不是天大的冤案吗?
所以,我们要明辨是非,把教育的失败归咎于素质教育是不对的,真正的原因是素质教育目前还只是空头支票,没落到实处,而应试教育还在大行其道,目前教育的各种失败,恰恰是不科学的纯应试教育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