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百家姓之八十(常):应该维护国际奥赛的纯粹和圣洁

(2006-09-26 12:47:15)
分类: 中国教育关键词

应该维护国际奥赛的纯粹和圣洁

常老师是数学奥赛班的辅导老师,对奥赛的信息特别关注,这不,他又告诉我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第4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墨西哥尤卡坦州首府梅里达结束。中国队以总分235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超过第二名美国队22分。俄罗斯队低于美国队1分获第三名。然而,我的心却很快就沉了下去:又来了,中国学生又拿金牌了,又在畸形的“应赛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更加惨烈的一步了!

我们知道,这些年来,我们在物理、化学等奥赛中的战绩同样辉煌。中国学生获得的单项第一更是数不胜数,就像乒乓球比赛,总是中国队得冠最多。这本应是大好的事情啊,你有病啊,不为我们的英雄骄傲吗?

我不!试想想,我们的金牌是怎么来的?人家的第二、第三名是怎么来的?我们是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全国,一级级培训、一层层选拔再经过长达数个月的集中强化训练,才走上奥赛赛场的,而别人大都是由学生自由报名的,既使有些选拔,也没有像中国这样组织得滴水不漏啊。更有甚者,中国的有些地方在小学就开始进行奥数培训和比赛,然后初中、高中,像培养运动员一样。

然而,我们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除那一枚枚“催熟”的金牌,除了那一个个“超过”别人许多的数字,我们还有什么?自从1985年中国首次派出自己的代表队参加了在芬兰举行的第2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十二年了,中国队已经累计13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可是,那些早年的金牌获得者,现在有几位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能否把从事数学研究作为他们人生追求?我想,这应该是个问题,只是还没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而已。据说,我们现在的许多数学尖子生,连起码的数学概念都不清晰,许多定理的来龙去脉也没搞懂,但他们会做题,他们在高强度的“应赛”或“应试”训练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解题本领,他们除了解题,并不想要也不需要其它的思维和领悟,就像一名操作熟练的机械维修工,只需要知道拆卸或安装,至于整台机器的来龙去脉,则不关他的事。

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员,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都这样的时候,教育当然也在劫难逃。所以,我们的教育会对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如此痴迷和颠狂,而对国际奥林匹克赛的痴迷和颠狂,不正反映了我们对其它日常考试与选拔的真谛的扭屈和背叛吗?

所以,在看惯了为了拿奖而昼夜伏案的师生的疲惫身影后,在了解了各地学校为了拿奖不遗余力、煞费苦心地任意荒废学生其它各科学业的情况后,在听说了各地学校和官员因为学生得奖而领得国家大量奖金或职务升迁的喜讯后,我对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再也没有好奇和兴致了。因为,这项赛事来到中国,已经不是在培养人了,用美国哈佛大学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的话说:“国内现在很多学校应对奥数比赛的训练方法,是在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呜呼,我们如果还执迷不悟,还遮遮掩掩不敢勇于面对丘成桐教授的批评,我们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我们甚至会被认为是在玷污国际奥林匹克赛的纯粹和圣洁,因为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宗旨是“促进学科知识的普及,培养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兴趣”,而不是看谁能多拿几块奖牌回家然后人前人后地炫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