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良上海演讲经历与大家分享

(2008-08-26 17:29:06)
标签:

杂谈

学习创造未来!

杨良上海演讲经历与大家分享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6-12-12 09:18:45 / 个人分类:我的朋友

转载杨良的博客:http://yangliang.china-training.com/

2006年12月8日晚,坐在上海至北京的直达特快(Z4)上,细细品味一天的亲历。当日一早乘另一辆直达特快(Z13)由京抵沪,为了参加一个人力资源大会并做主题发言。一天下来,在那个也冠以国字头的大会上,观察许多,经历许多,也感触许多,并也还被迫匆匆改写我的演讲幻灯片,把所见、所闻和所思在我的发言里与许多听众分享。

这次行程安排倒是非常经济实用。管理自己的公司与过去20年间在跨国公司做事在经济考虑方面完全不同,那时完全不必考虑如何节省费用,而此刻则需精打细算。同样办一天事,来回乘坐夕发朝至的软卧,既不耽误工作,休息条件也不算差,又节约了两夜住宿和前后两日如果乘坐飞机所需的更多时间和费用。多少有一点辛苦,但回来刚好是周末,也无妨。

=======================================================================================



2006年12月8日,在上海参加“2006年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博览会”并作专场演讲。我们公司作为该博览会的媒体协办方,除了可以有一个免费的展台接待参会者并发放材料外,还得到了一个小时的专题演讲安排。

我是被临时抓差去作这个演讲的,两天前匆匆拟就了关于公司简介和我们核心业务《企业学习中心》的幻灯片,7日晚乘直达软卧,第二天清晨7点半抵达上海。随即搭乘出租车先去位于浦东扬高中路2108号的汉庭商务酒店(公司的另一位布置展台的员工提前一天入住在此)洗漱一番,换上西装,系好领带后,就直奔在陆家嘴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博览会场。

先在报到处登记,换得参会贵宾胸卡入内,只见诺大的会议中心里展台到处、人声鼎沸。各个参展厂家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展台内外进进出出、耐心讲解、递交宣传材料、交换名片,热闹非凡;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国内外知名厂家和名牌大学)则是整合了好几个标准展台,除了实物展品,还有礼物相送和免费自助午餐,一些更是请来金发碧眼的老外或美女坐阵压台;许多厂家的展台旁还架起了高分贝音响和大屏幕电视,或播放产品演示、或穿插娱乐光盘;无数参会的人们则是手中拎着大小口袋,里面装满各类材料或礼品在不同展台前川流移动。嘈杂的说话声、刺耳的音乐声、乱糟糟的脚步声,蜂拥的人群、满地散落的垃圾(说明书、介绍册、包装纸)、怪怪的各地方言,构成了一个闹哄哄的国人熟悉氛围。一时间,我怎么感觉这个最现代化场所(我相信坐落于上海陆家嘴繁华地段,紧邻浦东开发区最显著地标东方电视塔的这个会议中心应该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的表与其中的里是如此的不协调,闭上眼睛,我只感觉到这里如同我也很熟悉的家电大卖场或赶市早集。

演讲场地是一个敞开的空间,就在展馆一侧,台后是一个背板,上面的大字是“第四届中国人力资源博览会”,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主办/协办/支持单位;台下则是摆放了十几排椅子,大约可容100来人。大约一个小时时段左右安排有一个主题演讲,由于是敞开的空间,演讲声与整个展区的热闹充斥在一起。我在一旁听了几个演讲,一个专注于企业内训公司的主讲者竭力希望台下的听众相信他的所说“在上了我们的销售管理精品课程后,XX企业的销售增长了30%”;另一个主题则是在推销它的人力资源测评工具“采纳了这个最科学的人力资源测评工具使得YY企业的绩效提高了22%”;第三个人更是反复强调“该公司的方案可以使企业的利润在短期内翻番”。听着听着,我不自觉就走神了,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摆摊练把势的街边神侃,怎么好好的一个国字头的博览会竟然会落得如此!

突然想到下午还有我的表演,心里一阵紧张。我原本准备的主题,先是与大家就目前国内市场经济给众多企业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管理培训需求,还有目前国内管理培训市场的状况进行一些分析,然后分享一点点我所熟悉的跨国公司的管理培训实践,最后才是少许关于我们可以提供哪一些有限的服务。与我听到的这些比起来,我太迂腐啦。没有忽悠的东西,听众不会有耐心听的,更何况我的演讲是当天最后一场(4点才开始,到时大家都已经疲倦了,而5点就要清场)。作为协办方,我又不能在此时打推堂鼓,但先前准备的内容又不能吸引听众,如何是好?快快地吃了一点快餐充饥,我不得不临时改变我的演讲策略。

下午四点左右,我上台了,下面稀稀拉拉地坐了不到5成听众,我还是得开始。先介绍我的背景,强调近20年跨国公司的工作以及后来做高管的经历,然后转型从事企业培训行业。在回答听众眼神里的问题“那你怎么会放弃舒适的外企高管来做自己的管理培训公司呢?”,我说“因为在中国,IT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烂脏行业”,并随便举了几个烂脏的例子“如果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可以把标价100元的产品以3块钱卖给你,这个行业烂脏吗?”,“如果许多初出茅庐的销售不出3-5年就可以开奔驰宝马、住郊外豪宅,这个行业烂脏吗?”,“如果3百万的产品可以与客户以6百万成交,这个行业烂脏吗?”。这时我看到,台下基本已经坐满,而旁边过道里也陆续过来更多的听众。我接着再说,“但我来做培训行业两年后,我也看到这个行业在向烂脏行业发展的趋向,难道不是吗?”,“在座的大多是企业里做人力资源的,你们的税前月薪也许2000或3000或5000,但如果某些自以为是的顾问讲师可以轻易每日税后8000或10000或更多,你们觉得应该如此或他们带来的效果值这个价钱吗?(大多摇头)”,“企业花很多钱送个别人去听外面某个台湾大师的《企业执行力》公开课,回去后,你们企业的执行力就提高了吗?(大多摇头)”,“如果某些人向你们推销他们的产品或方案可以提高你们企业30%的销售或22%的绩效或使得利润翻番,你们相信吗(大多摇头)?他们难道不是在暗讽你们都是傻瓜吗(因为你们对如此好的东西竟没有马上做出采购决策)?”。

大家此时已经集中精力于我的演讲,现在我可以介绍我的观点了。企业应该最为关心管理培训的效果(投入产出)与培训形式并不相关,管理培训的效果取决于老总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及那个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但更取决于作为企业发展执行人/团队(每一个个体)的“自我激励”(希冀能够在未来事业上有更好发展)和“自我感悟”(能够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去尝试、去反思)。作为企业老总或代表企业老总的人力资源主管,就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针对各自的实际工作,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参考/借鉴的环境或平台。从此引入我们的《企业学习中心》概念(介绍请见帖子“《企业学习中心》简介”和“《企业学习中心》案例及问答”)。同时强调,我们的《企业学习中心》只是企业以微不足道的投入对现有培训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完全取决于企业打算如何有效地去利用这个环境,否则它的功效也是非常有限的。最后我给听众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了演示。结束时,竟然听到热烈掌声(通常这样的演讲是没有掌声的),然后还有许多人上来与我交换名片和具体了解我们《企业学习中心》的细节。随即,会议中心的工作人员过来清场,这天的活动于是告一段落。

国内的企业管理培训市场正在变的畸形。内训讲师夸大其词,漫天要价(我与之签约的澳大利亚爱思可培训咨询公司是全球知名培训服务供应商。在发达国家,它请的非常资深的顾问讲师大多课酬为税前每日500澳币或500美圆,相当于税后相当于3000多人民币,而国内许多内训讲师动辄每日税后课酬6000到2万);公开课则正在演变为一种说书或相声似的准娱乐行业,以噱头为由(名人名家坐堂、流行热门主题、结合吃喝玩乐),以夸张为基(耸人听闻的题目和演讲),台上巧嘴簧舌、鼓噪连篇,台下呼应热烈、叫好不断。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并不能从这些培训的投入得到具体的回报,这是业内人们普遍的共识,这也是我所说的畸形所在。

我为我们的企业(盲目为忽悠花钱)感到悲哀,我为我们的培训公司/顾问讲师(无功收受大禄)感到惭愧,我为我们的国家级人力资源博览会(毫无特点地成为无数大卖场之一)感到失望。

这个一天的旅程,看的、听的、想的都很多。

——杨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日
后一篇:IBM CLUB通讯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