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年画的吆喝声

(2015-12-31 14:21:59)
标签:

京津风土丛书

《燕市货声》

张次溪

蔡省吾

刘炎臣

分类: 报刊发表

http://s6/mw690/001hwqozgy6YcBdyRQ995&690

                         "老报纸里的杨柳青"系列之二十二

                       卖年画的吆喝声   


   天津日报 聚焦西青 副刊

  2015年12月4日

  方博


早年间售卖年画的情状如何?老明信片、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在广告宣传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想让自家的年画广为人知,大画店靠的是多年的信誉,而小门小户的摊贩们就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一副肉嗓子。久而久之,那抑扬顿挫、百转千回的吆喝声就成了年画的又一个无形的标签。

曾经的年画吆喝究竟什么样?笔者对此充满好奇。虽然,之前也听过几位老先生的回忆,但说法多有不同。毕竟五行八作、九腔十八调,各有各的讲究。就是同一个行当,东南西北城的吆喝声也各不相同。而且,口述史的随意性和创作性较大,老人们的记忆是否清晰?吐字、声音是否准确?实在让人打个问号。

近日来,笔者在多个文献史料中查到了京津一带有关卖年画的吆喝声的记载,为我们还原历史原貌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线索。

1938年出版的《京津风土丛书》一书中,收录有蔡省吾所撰《燕市货声》。作者有感于“咸同年后,去故生新,风景不待,十年而已,变至今则已数变矣。”遂将所见所闻,著成《燕市货声》一书。据张次溪跋语所言:蔡省吾“为人方正,崇李二曲之学,思想甚新,往往开风气之先河……《燕市货声》实启治风土学之先声。”其中就有关于售卖杨柳青年画的记述。在“腊月”一章中就写道:“卖杨柳青大小张画,俗呼‘卫抹子’,一苇箔夹之肩负。”还配以“画咧,卖画”的叫卖声。除了走街串巷的行商,还记录了神纸摊上“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的吆喝声。规模更大者,当属画棚,其招揽顾客的唱词也更有板有眼,合辙押韵:“买的买来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臭虫它一见,心欢喜,今年盖下了过年的房。”

文中提到“卖杨柳青大小张画,俗呼‘卫抹子’”,无疑就是杨柳青年画。而所谓“卫抹子”,则是京城人们对杨柳青年画的俗称。

除此之外,津门著名文史学者刘炎臣先生,在其1945年出版的《天津年俗》中也有对腊月里卖年画的描述,其中这样写道:

“等到把住房各部清扫以后,除去贴‘年对’(春联)以外,还要在室内墙上粘贴‘年画’,把屋里点缀得花花绿绿一团火炽新气象。所以,每到旧腊里,在津市街头就可以听见‘买画贴’的叫卖声。这些年画小贩沿门叫卖,吆喝着家家户户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们出来买。除此,每逢到了旧腊里,在宫南宫北大街、西关大街等处,还有不少的画铺、画摊,张贴着许多种类年画,供给着一般人欣赏选购。”

在文中,刘炎臣先生也特别提到了年画产地:“旧式年画,是用木版刻成,用粉连纸刷成的,出自津西杨柳青。杨柳青的年画,从早就闻名远近各地。”

  由此可见,不管是《京津风土丛书》中的《燕市货声》,还是《天津年俗》,都详实地记录了贩卖杨柳青年画的吆喝声。正是这些史料,为我们从听觉上还原历史上杨柳青年画的销售情景提供了历史依据。

http://s10/mw690/001hwqozgy6YcBsDFO1a9&690
       周作人为《燕市货声》题字的书影

http://s6/mw690/001hwqozgy6YcBvnaSxf5&690
      《燕市货声》中收录的蔡省吾画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