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文昌阁的传说

标签:
杨柳青文昌阁《芹洲笔记》崇阁濛雨《申报》《续天津县志》 |
分类: 报刊发表 |
http://s12/mw690/001hwqozty6TzScxY0P5b&690
2015年7月3日
民国年间,杨柳青乡贤姚浚源著有《芹洲笔记》,书中载有清末邑人所写杨柳青十景诗。可惜诗句早已遗失,仅存诗目,其中一首名曰:“崇阁濛雨”。从这题目中就不难想象,当年的文昌阁外绕院墙,四周环水,木桥一架,渡人往返。每至入夏多雨之时,如烟如雾的濛濛细雨中,犹如蓬莱仙境。
在历代方志典籍中,对杨柳青的文昌阁也多有提及。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天津县志》中就写道:“文昌阁在杨柳青镇,离城三十里。明季建,崇祯七年重修。”同治年间的《续天津县志》曾有云:“文昌阁二,城西北小伙巷;杨柳青。”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出版,由张江裁撰写的《天津杨柳青小志》也有记述。在“疆域篇”中这样写道:“村东南隅有所谓文昌阁者,阁三层,最上一层悬一铜钟之铸字为‘雍正初年武清县’。”在“神庙篇”中又写道:“文昌阁在卫河南岸,其神为魁星,旧以为文化科名之主。”《天津政俗沿革记》中更有赞曰:“科举未废时,杨柳青在文昌阁设崇文书院,成就人材,其文艺见称于时,尤为乡镇中所罕见者。”足见此地堪称古镇崇尚文化之缩影。
对于文昌阁的奇闻轶事,坊间多有流传。早在清末,这些就吸引了沪上《申报》记者的关注。1890年1月18日的《申报》上发表《沽水冰花》一文,叙述了文昌阁一个颇为神奇的传说。
文章开头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文昌阁周遭:“杨柳青,濒临豫(御)河南岸,文昌阁矗立村东,中供魁星及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者,为村中士子会文之所。附阁除蔀屋茅檐外,余系畇畇原隰。向有积潦三区,其大者宽约两亩余,小者亦亩许。每当鸭头春,涨水深约及三篙,即至霜肃风寒,四旁已潦尽潭淸,而是处亦尚碧波无际。”
文昌阁坐落于镇东一隅,除阁楼为传统木作建筑,其余多系茅草搭建。所谓“畇畇原隰”源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中《信南山》所云:“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通俗地讲,就是广平与低湿之地。文昌阁正是位于广平与低湿之地,周围环有三口水潭。每当初春,潭水颇深。然而至隆冬时节,他处水面均已干涸之时,唯有这里依然湖光波影,一派风光。如此环境,似乎就透着一点儿非比寻常的色彩。
在铺平垫稳后,文章进入主题:“据父老言,时见一巨鼋浮沉水面,状如栲栳,作青碧色,其爪大于不借间。有匹夫匹妇,拟投此潦作沟渎殉者,甫入水即诞登彼岸,从未有凶占灭顶者。”
“鼋”外形如龟,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之物。见水潭中常有巨鼋出没,那必是祥瑞之地。随后又附上一对夫妇的经历,让这一传说更加神乎其神。据说,夫妇二人欲寻短见,在此投水自尽。谁料不久竟安然无恙,登临对岸。虽然如此奇幻的传说不足为信,但它反映了人们对文昌阁这一方文化圣地的景仰与崇敬,更是千年古镇崇尚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