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中的瑞雪兆丰年

标签:
杨柳青年画高桐轩瑞雪兆丰年王树村谢庭咏絮杂谈 |
分类: 报刊发表 |
http://s3/mw690/001hwqozzy6ILv6fr6qc2&690
杨柳青年画随笔之五
天津日报 聚焦西青 副刊 2014年5月9日
方博
在刚刚过去的癸巳年,岁暮天寒的冬季,“雾霾”成了困扰华夏的顽疾。一场皑皑白雪便成为人们心底的期待。应时而下、量度适中的飘飘雪花,既能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又可给庄稼增添肥料、杀灭虫害,可谓上天恩赐的厚礼,同时也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因此,古人称之为“瑞雪兆丰年”。对其的赞赏词句多年来历久不衰。唐代文人朱湾有《长安喜雪》颂曰:“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杨柳青年画的清代画师高桐轩对雪似乎偏爱有加。高氏曾供奉清廷如意馆并为慈禧太后画像,60岁后身归故里,开设雪鸿山馆画室,潜心绘制年画以度余生。正是因为一心创作,不再奔走外埠以画为生,所以其晚年之作精雅别致。由此,他也堪称引领杨柳青年画清秀画风的一代宗师。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的《高桐轩》一书中,作者王树村先生搜集整理出高桐轩创作的年画遗存23幅。其中4幅都与雪有关。
《谢庭咏絮》是取材于《世说新语》的传说故事,画中题注:“晋宰相谢安之兄女道韫,聪慧喜读,幼能吟咏。一日庭中大雪,安问诸子侄曰,‘大雪纷纷何所以?’侄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奇之。”由此,“咏絮之才”也成为冰雪聪明女子的代名词。该画落款为“壬寅秋月中旬”,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二顾茅庐》描绘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一次未果,再访二回。正值隆冬时节,未行数里,大雪遍山,至草庐之中,孔明仍云游未归的故事。画侧附诗有云:“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作者用沁骨的雪花衬托刘玄德一无所获的失落心情。此画作于“癸卯初春”,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同年,高桐轩还绘制了一幅《踏雪寻梅》。画一骑驴老翁在大雪纷飞中寻觅傲雪盛开的梅花,全图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也许是岁次癸卯的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也许是画师犀利的眼光捕捉到了其中闪光的一瞬。当年作者画雪的作品层出不穷,竟有三幅之多。而这第三幅就是《瑞雪丰年》。图为寒腊冬景,庭院雪积,三五成群的儿童在仿照石狮子的模样堆雪人。孩子们姿势不同、神态各异。有人捧雪,有人堆雪,各尽其责。摹拟认真,神情贯注,极尽儿童勤奋之稚趣。背景雪压亭阁,寒透松竹,充满着丰年乐岁的意境。画上有诗道,“一时快雪喜晴烘,游戏场中六七童。好趁仓盈庾亿地,何妨白战补天功。”这也道出人们对新春丰收的向往。
高桐轩是植根于百姓大众的民间画师。相比于文人士大夫,在他的作品中少了几分附庸风雅的无病呻吟,多了几分脚踏实地的社会写照。四张年画,内容不同,历史典故、文人意境、市井风俗,题材各异,而始终不变的主题都在围绕着“瑞雪”展开,足见每年深冬,民众们对于“瑞雪兆丰年”的深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