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第三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对由遗传的规律的知识运用和迁移难度不小。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教学中一直是主干知识,教学这么多年,如何在这一节教学内容中有所突破,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较好理解和运用。今年再次教学本节内容时,有了一定的突破。
1、前置知识或概念。主要学生学习了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的学习,同时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这部分知识没有学习好,显然学生在学本节知识时难度不小。这是教学时必须要进行的分析,当然也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2、明确教学的目标:《生物课标2011》是对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2)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从本节的具体知识目标上看主要是(1)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3、教学策略。
(1)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这一重要概念中需要理清以下几组术语,是学习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对前置概念的延伸。等位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等。
(2)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实际这一重要概念说明了遗传的规律,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比较抽象,特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更不知如何运用。我教学中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理清,或许对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所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材中除了文字叙外,还有一幅图和一个学生活动,这是进行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中的文字学习后,对遗传规律有基本的认识后,结合图中的内容,找出以下的问题,这样教学的难点便可解决。教材中以父母的耳垂,推断子代的耳垂情况。
(1)亲代是谁?
(2)性状是什么?
(3)相对性状是什么?
(4)显性性状是什么?隐性性状是什么?
(5)显性基因是什么?隐性基因是什么?
(6)传递途径是怎样进行的?生殖细胞。
(7)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子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8)体细胞(2N)——生殖细胞(N)——受精卵(2N),知道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这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9)如何分开,如何结合的?
(10)子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11)性状表现是什么?
(12)子代表现的概率是多少?
(13)通过人为手术进行,是不能传遗给后代的?
通过上述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探讨,即是惯用左手或是右手为例,来推断父代、母代及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概率等,对遗传规律知识的深化。在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接受,否则效果不态理。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但与同行们进行探讨,不断改进教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