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蝶舞评谈(乱弹琴) |
这篇报道的记者叫做吴晨光,以前没有什么印象,但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要去注意一下作者的名字。不怪得《南方周末》一纸风行,口碑甚佳,它的记者们的确个个身手不凡。在这篇文章里,虽然记者未置一词去评论丛飞其人其事,只是叙述了他生病前后的一些人和事,但从冷静理智的笔端,已经不难看出记者的个人评价。
记者:成为公众人物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是否习惯这样的日子?
丛飞:有一点累,但说明我的作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记者:如果有一天,媒体不再报道你的事迹,你会寂寞吗?
丛飞:应该不会的。
记者:那为什么在没吃早饭的时候,你就会看报纸的报道,难道这比吃饭更重要吗?
丛飞:不是,我想看看那上面有什么错误,好纠正过来。我反对给自已拨高。
记者:可安排在了你的生理需要之前。。。。。。
丛飞:(沉默)
现在来残忍地说说我对丛飞其人其事的看法。
资助弱者和有需要的人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好事,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超出自身能力欠下17万元的债务。不仅令自已生活在清贫之中,严重损害了身体的健康,而且导致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第二任妻子则怀着四个月的身孕照顾频繁化疗的丈夫。因为他的超常资助行为,他的亲生女儿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和健全的父母之爱,他的父母即将失去含辛茹苦养育成人的儿子。如果他留下的债务根本无力偿还的话,他因资助而获得的荣誉中,有一部分最终买单的却是别人。
而对三天内“火线入党”、“办理调入深圳手续”、“办理女儿入深指标”这些新闻,我更感到滑稽不堪。丛飞接受了,是对他个人英雄主义行为(如果真的是无私的话)的亵渎,丛飞不接受,则是拒绝党和政府的关怀。
为什么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仍然会出现丛飞这样完全置身家性命和亲人冷暧于不顾的狂热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为什么改革这么多年了,政府仍然不能保障每一个儿童都有书读而要大肆渲染一个普通公民的微弱力量?丛飞可以满怀爱心、一心一意地去资助别人,为什么却不能让父母妻子儿女过一过正常的有儿子有丈夫有父亲的爱的日子?如果不是身患绝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又有谁会去关注过这个曾经“睡过桥洞,捡过垃圾的流浪歌手”呢?
成熟的男人们,还是牢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古训,不要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弄颠倒了吧,健康和谐的社会需要你先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然后再去实践你个人的追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