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浪一篇文章的字数有限制,我只好分成两次发了。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偶倒着发一次,哈哈。
不知道每天看我的博客的朋友有多少是媒体中人,但我知道只要他是媒体人士就没有不知道《财经》这本杂志的。这本专业的财经类杂志虽然办的时间不能与老牌杂志相比,但近年来崛起迅速,是国内财经媒体的翘楚,在《庄家吕梁》与《基金黑幕》之后甚至一度被视为“媒体的良心”。在传媒人士跳槽频繁的今天有不少人对其趋之若骛,将其视为传媒人的偶像。
我曾经称赞老牌政经杂志《南风窗》的一位编辑杂志做得好,这位朋友不以为然的说:“我们比《财经》差远了!”在他的心目中即使象《南风窗》这样的杂志仍然完全不能与《财经》相提并论。
还有一位朋友年纪轻轻已经就任某报部门主任数年,却在去年毅然跳到《财经》做了一名普通记者,在她看来这显然更有吸引力和成就感。
就是这样一本“非常优秀”(愚以为当得起这三个字的国内媒体并不多)的杂志最近一期却令人非常失望。其中的一篇文章读过之后基本颠覆了偶以前对《财经》的印象。这篇文章就是第三期的《天价医疗费的真相》。
我作为局外人其实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发言权,但是凭我在医院从小长大的经历和对财经稿件写作手法的熟悉,我还是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如下几点心存疑惑:
1、文章试图将大家的焦点从医院是否违规收费转移到 “国人目前关注较少的” 所谓高级问题“医学伦理问题”上来,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关注医学伦理问题没有错,但医疗系统的暗箱操作、违规收费是否更应该是现阶段所关注的?一个人还在生病有必要练健美吗?
2、以《财经》的专业程度不可能不知道应该怎么调查这一事件,可是我在文中看到的是:重要信息来源都是医院的ICU主任于玲范,于主任可是之前媒体揭露的在治疗最危急的时刻由药厂出资去菲律宾观光的那位啊!《财经》怎么没调查一下那“300张菲律宾的观光照”是不是属实呢?相反在对“控方”(请允许我模拟为法庭上对立的两方)的证词采信时,全部都是来自于翁强的弟弟,而不是媒体之前一直关注的翁强本人。是翁强不愿意接受采访吗?频频在媒体上露面的他应该不会吧。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财经》回避了这位最重要的当事人呢?文中没有交代。
3、从该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调查患者之子翁强的背景上,调查内容包括翁强的公司、资产等,但对于本次事件本身的医疗收费问题所花的精力连一半都不到!在排除了专业能力和经验欠缺的可能之后,我不得不对记者的品质产生疑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