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
关于中国的医疗水平到底如何,相信患者跟医院之间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医院对自己医疗水平的评价标准主要指标是医护人员的职称,例如主治医师有多少人,主任医师又有多少人,而非病人的治疗效果。而医护人员的收入和地位又是与职称紧密挂钩,中国的职称又是终身制,能上不能下,所以就造成“医学专家”奇多(通常副主任医师以上的称作“专家”),但治疗效果病人并不满意的情况。
记得去年深圳曾经端掉了一个骗取巨额保费的黑医院园×医院,这家医院原本只是一个街道级别的小医院,面积小,规模小,后来被二汽收购,医护人员全部换成了湖北十堰来的“专家”,小小一个医院“专家”居然高达数十人。普通病人感冒都得挂昂贵的专家号,因为这里的人都是专家,想挂1元、2元的普通门诊号,对不起,没有!但是如此众多的专家并没有带来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园×医院不但在给病人划价、计费的时候屡次出现重大差错(当然是只多不少了),而且以冒名顶替、违规开药等种种手段骗取社保基金近千万元。大家可别觉得社保基金反正是大家的钱,跟自己没关系,社保基金里面也有你每月交的哪一部分啊!这可是大家伙生老病死的救命钱!深圳后来查处的结果是这家医院永远关门。
说到医务人员的道德,我总是禁不住想起大长今。长今对病人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爱心,让身处这样一个环境的我们感到十分遥远。从什么时候起,医护人员都变得如此冷漠、自私,毫无羞耻感?
再来举一个例子吧,就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十几岁的时候,我有天晚上骑自行车,在黑暗中看不清楚不小心撞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卡车上。我当时就头破血流晕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才自己醒过来。记得自己当时头脑昏昏沉沉,但是在求生的本能下,我竟然跌跌撞撞的骑上车向医院奔去。我自己家就在医院,当然对医院非常熟悉,医院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我也都认识。所以一进医院我就直奔外科,希望先包扎伤口,止住血再说。但是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那个我非常熟悉的矮个子的男医生竟然对头破血流的我说:“着什么急,等一下!”语气非常冷漠,表情也十分僵硬,总之态度让你一下子掉进了冰窖里。尽管我打扰了他的美梦,但是看在我满脑袋都是血的份上总应该先帮我包扎一下吧。那是脑袋在流血啊,怎么能等!这还是一位平时跟我母亲关系还不错的我从小就叫叔叔的医生,这还是我从小长大的医院。若是普通病人来了是不是受到的待遇还不如我呢?
幸亏我对医院熟悉,很快找了另外一位医生包扎我的伤口。我记得全部缝线、包扎完毕之后天已经亮了,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很多平时熟悉的叔叔阿姨都来看我。那个男医生也来了,我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他。当着那么多长辈的面,我给他上了可能这辈子他从来没上过的课。我问他是自己的休息重要,还是病人的命重要?问他如果是普通病人,他会怎么对待?问他到底是否喜欢、尊重并且珍惜医生这个职业?后来,我听很多认说他回去之后号啕痛哭。
事隔多年再次提起这件事我并不是想再责怪谁,而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体会,中国医务人员的冷漠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实在是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简直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医疗机构的传统文化。新进人员也许还曾经有同情心、爱心和热情,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就会被同化掉。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得从根子上解决,那就是教育问题和准入门槛。从儿童时期的教育开始整个中国的教育都局限于知识的灌输,现在也强调能力的部分,但是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视,我觉得远远不够。我一直认为,考核一个人是否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除了医学知识之外,基本的同情心和爱心应该是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因为知识不够可以再学,但是爱心和同情心是学不会的。所以国外一些特殊专业的大学入学考试中会有部分考核标准是关于应试者的性格分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