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地房价大涨之时……
“蜗居”一词总能让咱们老百姓联想到自己的住房条件,“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同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30年还完贷款,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来了”
。
百姓有居住的诉求,这是人权的基本权利。我们的温总理也披露自己从小学一直到离开家,全家五口人只能住上9平米的房子。但总理的这种比较是对“蜗居”的一种误解,《蜗居》中一切故事的起因皆源于海萍夫妇想要攒够自己购房的首付。而总理当初九平米的住房实际上应该属于公房,属于计划经济下的福利所在。
如果海萍夫妇只想购得一套九平米的商品房,想来不需要什么首付。而正是百姓有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欲望,才会出现开发商不可能设计每套九平米的房屋。

(温家旧宅外景:达摩庵前胡同9号)
但现在的房价是否超越了百姓的购买能力,本人用一件事作为参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发初期阶段,很多人毅然选择下海,淘到了第一桶金(且不管其合理性)。而这些人,很多是被当初舆论所认为的“调皮鬼”,这也让很多一劳本神工作而最终下岗的人感到无比困惑。而在商品房改革阶段,又是一批“调皮”的人率先发现了商机所在,购房,炒房,囤房,还有房地产商……
所以,你既然没有在上世纪掏得第一桶金,而又失去了房产改革的有利机遇,就不要考虑到房价是不是由你个人来主导。可以说,说房价高的人,都是有房住的人,至少是能租得起房子的人。而那些租房都租不起的人,根本就不考虑在这个“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的城市混。
要出来混,就要付出代价……
再来个参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台湾房价大涨,前一年还能买得起的房子,隔一年就只能买得起厕所了。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台湾很多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当时叫做“无壳蜗牛”在台北的忠孝东路展开类似“嘉年华”的抗议活动。当时高房价让人走上街头,而今房价依然居高不下。那个时代房贷偿还得差不多了,而今年轻一代卖房子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台湾的现象。
大陆还没出现第一批房贷全部付清的房奴,但我们大陆并没有出现无家可归,无房可住的情况,充其量就是棚户区的住房条件让人忧心忡忡而已。“蜗居”一词的出现,恰恰表明房地产事业方兴未艾——创业时的单身住租住四五十平的单间,小两口结婚首选八九十平,而后有了小孩就要三个居室以上,以此类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淘汰下来的房子不是被改造就是,就是被另一批“蜗居”之人利用。
数数,现在的城市,那还有甘于住在9平小屋而“晏如也”的心态呢。
有“蜗居”,就是有了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购房的需求。
那句高人所说的“人在四十之前应该租房”的观点,有几个人敢来践行呢?来大城市求生,就要做好房奴“蜗居”的准备。
“保持房价合理”,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最好描述了。
请博友参与新浪论坛此文的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