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65【自言自语】想点正事

标签:
365教育 |
分类: 管理手记 |
想点正事
老曹
昨天中午,不知什么缘故,忽然困意十足,于是歪头就是一个小时,醒来神清气爽。似乎一扫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压抑与忧虑。
其实还是自以为不得志导致的问题。不得志,志向不得而不平。是啊,想想也是这样的啊。不知道为什么,老曹也能容忍。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就这样的。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事情没有话语权。说不是,不说也不是,于是选择了不说。说什么,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也。因此也懒得去考虑什么国家大事。那是大事,有人考虑就是了。
能考虑什么呢?
布局。在其位某其事。不是校长自然不能考虑校长要考虑的事情。负责的是小学部,那就需要统辖。人权不是你考虑的,财权不是你考虑的,你需要考虑的大体上是事权,也就是做事的权利。一是学科建设,二是项目化,三是教师培养,四是常规工作。
学科建设以及所说的大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于小学学科的教学要着眼学生未来,核心素养。还要辐射到初中、高中的学习。现在的困惑是学科建设中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容易被忽视,高大上的概念之后就是一地鸡毛。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教学质量低。原因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教师在教,不是在为学。转变理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教育培训就能解决的事情。根深蒂固,需要换土,需要转变播种方式,从有土栽培变成无土栽培,树立没有教师同样也会学习的理念。可能一切都有了,但问题还是很多,尤其是所谓的薄弱学科,道法自然等。
大学科建设的实质在于让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指针。弄懂弄通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实施教学,这就是大学科建设的最基础的做法。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是学习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弄懂教材就是弄懂教什么的问题。说真的,很多时候我们在研究怎么教,其实教什么还没有弄清楚,导致走了很多冤枉路。所以大学科建设要明白我们教什么,哪些是该时间段学生必须掌握的,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这就是第一部分教学模式的问题。
命题研究也是大学科建设的一部分。评价前置的主要标志。在小学命题研究没有中考命题那么严肃或者决定命运,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讨论。
再说项目化。一说项目化感觉离着小学有点远。其实,并不一定搞得那么复杂。比如说我们习作。如果我们弄一个专题,出一本习作集子。这算是一个项目的化,剩下就是就分工。围绕习作的中心,有的撰文,有的封面,有的配图,有的编辑,有的装帧等等。分工协作下的习作集子就是成果。如果是把这项目是不同的小组组织弄成的,还要评价标准,中心明确吗,分工合理吗,封面、插图、装帧质量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就是一个项目化的过程。还有我们的演讲比赛,读整本书等等活动都发现问题,形成项目让学生主动去完成建构。
那是不是穿靴戴帽而已呢?项目化的目的就是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与学关系。形式在一定程度能规范内容,能产出新的样式,有助于学生素养形成就是好的方式。
教师培养是永恒的命题。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但深化起来需要魄力,如教师层级化培养,缺少抓手,缺少很好的激励机制。如何突破,如何让大家心情愉悦的成长。制度有保障,激励措施要到位。激励广大教师多读书,致力于教学基本功的历练,是主要的途径;还要努力为教师不断地展示自己提供平台,让老师们有成就感获得感。
常规工作。把常规工作转入课堂的总轨道上来,让教师在课堂上发力,学生受益,无疑这是最恰当的做法,避免无端地消耗教师精力。规范抽课过程,明确标准,公平公正地呈现结果。包括集体备课的过程,作业常规检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