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以掀起的“风搅雪”——评电影《白鹿原》

(2012-09-16 01:59:59)
标签:

电影白鹿原

百年孤独

分类: 读书心得
  《百年孤独》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也是本人最为喜爱的国外名著之一。而放眼中国,唯一能与其相媲美莫过于陕西作家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白鹿原》引起了近年来中国文坛少有的轰动。而这两部作品无论在探讨人类命运,还是在体现民族特点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而《白鹿原》所描绘的白、鹿两个家族五十年历史,其实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近代的兴衰史, 亦是几千年中
国封建史的缩影。

  《百年孤独》比《白鹿原》两部作品成书相差30年,《白鹿原》的开篇仿佛也有向《百年孤独》致敬的意思:

  “很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还会想起很多年前和父亲一起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百年孤独》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一生里娶过七个女人。”——《白鹿原》

  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种种,使《百年孤独》很难拍成电影,改编难度极大。同样,《白鹿原》也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将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确实很有难度。 《白鹿原》 1993年出版到 2001年影视公司购买改编权, 中间经历多次波折,终于被王全安导演拍成了电影。

  《白鹿原》上映历经磨难。距离上映只有2日之遥时,电影《白鹿原》因“字幕出现问题”于9月11日临时撤片。于是, “200名发行员正从北京出发赶往全国各地,人肉快递新的数字拷贝。”终于在今日上映。尚未了解首日上映的票房数据,但今晚本人所在的影厅至少全场爆满。有不少是原著的忠实读者,然而当影片随着"鹿子霖"的几声长啸后,屏幕一黑,嘎然而止。影片结束,观众鱼贯而出,不禁长吁短叹,感觉不够过瘾,如哽在喉。

  短短的156分钟,电影里忽略了不少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这也许可以理解,但删减了关键的人物反而影响了整个故事的结构。继续回到与《百年孤独》的相似性,《百年孤独》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对布恩迪亚家族的性格命运了如指掌,也为马孔多带来了科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马孔多,而后又能做出穿越百年的预言。

  小说《白鹿原》同样也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先知”人物,在改编的电影中被无情的删减了。该角色是必不可少、贯穿全书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才子 “朱先生”,白嘉轩姐夫、白鹿书院老师。朱先生淡定、自得,不掺和杂事,却将大小杂事都料理的得真切切,每次出场都宛若仙人,撂下几句话便抽身事外,继续回到白鹿书院编修县志,让芸芸众生细参慢悟。朱先生不为名所诱,不为利所动,他是一个极受人尊重的文人。无论是军阀土匪、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尊重万分。

  如此重要的角色却被编剧作为枝节人物删掉了,对看过小说的观众来说应该是最大的失望和意外。另外,删减的角色还包括白嘉轩长女白灵和白鹿镇中医堂医生、世代为医冷先生。白灵的革命生涯极其轰烈悲壮,小说中她的叛逆,她的活泼,她的激情,让每个读者难以忘记。 

  出于政治的敏感,影片中将抗战后的段落全部剪掉,非常可惜。抗战后的不少情节对整部小说来说是一个完整的交代,如果改编到电影中相当精彩,还是值得一叙的,如黑娃之死,白孝文得势等。

  另外,影片还有明显的硬伤就是陕西方言台词不够地道,方言不时有普通话替代,时而含杂京腔,倒也让忍俊不禁。虽然秦腔很效地烘托了整部影片,但剪辑处理的不够巧妙,每次大声吼出的时候都显得极其突兀,痕迹太重。

  虽然, 小说和电影、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块金黄色的麦田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东西。小说太过精彩,这一场注定难以掀起的“风搅雪”。
 
  陈忠实曾经谈到创作自己打了个比方,“矿石大家都有,但你把它炼成粗钢还是精钢,这要看谁的思想深刻,谁的冶炼容器大。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大的容器。一个作家对创作形成有自信的理解,要花很长时间,这个过程我现在还没有完成。”

   电影是电影,小说是小说,也许电影所缺少就是一个更大的容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