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po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老股减持市值考核股票 |
分类: 政策@股市 |
看了最近证监会的表现,不禁为其智商捉急,就这样,还想大力引进国际投资者呢?被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新股之所以能够高价发行,完全是因为上市之后流通量不足导致爆炒,如果这时候明确地告诉那些炒新投机者,老股立马就能减持的,这些炒新的人还敢瞎炒吗?想一想那些创业板公司一旦公布大股东减持,其股价的表现,没两三个跌停,那是好的!
现在倒好,老股发行直接跟新股发行一块儿就干了,知不知道炒股就是炒预期,你把自己的牌先就打完了,后手在哪儿呢?所以,我还是强烈建议几年前就说过的一句话:证监会的官员们还是要去炒炒股,要不然,缺乏市场的常识!
你现在与那些询价机构谈,与券商约谈,证监会有多少编制啊?你这还只是个发行,后面还有一堆的事情,难道证监会要变成类似警察、军队一样的机构吗?
所以,不会用市场的内在机制去解决问题,一出现问题就自己直接上手,这是证监会为代表的行政机构惯有的毛病,其解决的方法,除了抄写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三百遍之外,还有就是多听听市场智慧的声音。
在不改变现有规则的前提下,证监会只要两招,就可把新股高价发行的歪风打下来,而且完全是利用市场自发的力量,这里讲的高价,是指虚高价,对于公司本身就值很高的价的,你不用去管!
第一招:老股减持放在新股上市之后。
现在的老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放在一起,其结果是券商、发行人以及询价机构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共同从二级市场上圈钱。但是,把老股减持放在上市之后,老股东与询价机构们的利益就不一致了。只要新股开盘价高,老股东就可以公告减持,而这种减持的动机,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就会造成后续炒作乏力,询价机构也会抢跑,但它的持股量肯定比不过老股东,所以,如果它当初报的是高价,最终就会自食其果。
减持的核弹,只有在引而不发的时候,才是最有威慑力的!
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在新股发行时,明确告知询价机构,老股东减持的最大比例有多少,减持的时点从新股上市一开盘开始;新股首日交易,高于发行价20%时,触发老股减持,停牌公布老股减持的数量、比例,后续只要是停牌,就公布老股减持了多少,还准备减持多少。除此之外,要求老股减持的资金在6个月内要放在专门的账户内,用于稳定股价;如果六个月中,二级市场价格低于发行价,要用这笔资金回购股票,其差价归上市公司所有,与老股东无关;如果股价在6个月内连续5天低于发行价,老股东的锁定期自动在原有基础上延长一年。
乖乖,如果这个样子,询价机构还敢报高价,发行人还想发高价,除非他们脑子里进水了,干那些损人又损己的事!证监会的官员们大可不象现在火急火燎,而是没事就找券商们喝喝咖啡,敲敲警钟。
第二招:动员国资委和汇金公司去启动市值考核。
新股价太高,蓝筹又不买,这是股民的困境,也是内地股市的困局。为什么呀?国有上市公司的那些高管们,根本就没把市值当成会事!
他们想,你看,我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多少,我的资产是多少,我的每股收益是多少,多漂亮啊!正是这种基于财务报表的考核评价机制,而不是基于市值财富的评价机制,造成我们现代金融意识的整体落后!
所以,尽管当初银行改革被老外们赚了上万亿,但是我们的金融高管们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股份没有贱卖!
在这种情况下,市值当然一跌再跌,也就没有人管了。
这个时候,证监会在国家层面上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动员国资委和汇金公司启动上市公司高管的市值考核,非常简单,负责人的考核评级与他上任之初的市值涨幅挂钩,然后再对大势的涨幅来个归一化,真正是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增值。
一旦这样的考核机制启动,真正好公司会采取有力措施抬高市值,不好的公司会去想着重组,哗哗的,大蓝筹就给激活了,这得耗多少资金啊?如此低廉价格的股票不买,却去追不确定性很强的新股,脑子有病啊?!
哪个跟肖钢主席熟的,把我这两招转交给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