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po改革权证市场化股票 |
分类: 政策@股市 |
证监会这帮人真的让人很捉急,一群在法律上不让炒股的人,管着全世界想要从中国股市淘金的人精,明显感到智商不够用!
我不知道证监会的同志们算过没有,如果正常启动发行的话,平均一年会有多少只股票发行,如果按照新的办法,每个公司的大股东、高管要管价格几年,需要花去证监会多少个人的多少小时有效工作时间?如果证监会现有编制人员做不到,是否意味着大家辛辛苦苦又做了一套无用的制度?更加挤占了证监会本应用来抓坏蛋的时间?
新浪财经首页上有一篇《网友逐条解读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的文章,对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其中很多观点我也很有同感。在这里我更加强调的,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市场化方向和原则的问题!
一提到市场化,有些人就高兴了,认为就是发行不审,想发就发。这一点我在好几篇文章中都批驳过了,每个公司定价的不合理属于微观问题,它不可能通过大量发行新股这种宏观方案去解决,即微观问题不能宏观解决。真正的市场化,是完善市场化机制,其核心是定价机制,首先使公司的股价不能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过远,其次是如果股价偏离过远,通过市场而不是行政的手段使之归位。过去几年正常发行的时候,一年大概要发行200家左右的公司,而几乎每个公司的股价在上市之初都远远高于去内在价值,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所以才要改革。这样的问题如果让证监会一个一个去监督,审查,处理,那不用做别的了,累死人没人疼!
中国古老的治国哲学讲,“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并不是说真的“无为”,而是要顺应规律,充满智慧地去治。证监会凭什么就认为机构投资者就更有理性去定价?凭什么认为大股东就能保证自己的发行价就一定合理?这些已经多次被市场证伪的假设居然被写入政策规定,属于典型的大包大揽,不自量力,也就难逃最终被股民骂、被领导骂,吃力不讨好的境地!
其实证监会真没必要隔两年就弄出一个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来证明自己没有闲着,您只需要认识到一点就足够了:对于资本市场这件事,自己一定没有那些浸淫市场一二十年,天天拿自己钞票来领悟的人了解得多!
有了这一点认识,事情就会好办得多,一是听,一是判断,一是决定!中国的问题说复杂复杂,说简单其实也非常简单。无论是对房价,还是股价,市场里有非常精准的解决方案,管理层是否真的坚持了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准则,采取行动没有。
新股发行三高的问题,病根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了,就是不成熟的投资习惯和文化与公司流通股随解禁制度的矛盾,新股发行和首日上市,定价的是可以流通的那一小部分,而不是以全流通的预期对公司定价。这是经济学里最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的例子,这一点,你不去改变,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用功!解决的办法十分简单:询价定价的时候机构投资者要表现出它的专业性,也就是说要强制它们按至少一年的预期来报价,所以,所有高于发行价的竞价,都自动转为为期一年,以发行价为认沽价的认沽权证,证监会不用去管他们是谁,报多少价的动机和原因(前提,询价机构是要有净资产的门槛的),如果报价过高,市场会让他们赔得很惨。同时,上市首日,限售股东可以发行一定比例的以解禁期为期、发行价为价格的认购权证,随后的交易日可视当时的交易价格发行更多的认购权证,仍以解禁期为期,但认购价格基于当时的交易价格。这样的方案,就是根据内地股民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性格,直接将1年、2年、3年后解禁股的流通量,以权证的形式实实在在地摆在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面前,除了会给大股东和券商新的盈利途径,不会增加任何成本。证监会轻轻松松,喝喝茶、看看报,让各个市场参与者自己去博弈,哪用自己牵涉其中?
只有这样,证监会的官员们才会超脱于日常事务之外,想一想中国的市场如何把全世界的资金给吸引过来,把全世界的好公司给吸引过来,完成中国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
只有这样,中国股市才能真正有中国梦,而不是一天到晚只能做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