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融券利空市值管理国资委股票 |
分类: 大势@股市 |
十八大还没结束,管理层刚承认担点责,股市便大跌;新班子刚出来,又连跌两天,有些股票跌得惨不忍睹,这让以为换届完毕即跌到头的股民们情何以堪?
这两天管理层专门辟谣,一来IPO扩容不会恣意妄为;二来转融券推出不会有时间表。如果市场真的是因为扩容和转融券而下跌的话,那么周一市场的表现应该算是验证。
我认为,站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尺度上看,现在大多数的股票都已经到了历史的底部,现在的指数又到了2005年的998的时刻!
很多人恐怕会不以为然,因为上一轮的下跌,最低跌到了1664,技术上怎么着得奔着那个数去,有的人甚至看到了1300点,2000点根本就不算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整数点位。
他们的最大理由,就是转融券推出,想做空的人有新的做空利器了!
如果借出券的投资者,自己从市场上买券呢?
他们是借了你1000万的券,比如10块钱,你一下子把它们全砸下去,掉了两块,他们要是自己用8块的价格给买回来,你怎么办?
因为你该什么时候还,借出方是很清楚的,而只要你借出后股价下跌,借出方将它买回来就相当于赚了这个差价+你该付的手续费。你随时买回来还它,它同时将股价卖给市场就行了。在这场博弈中,借出方占据绝对的主动!
你要想赚钱,除非一点,这个公司本身的股价的确不支持现在的股价,它本身就应该跌,转融券只不过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如果一个公司股价本身就该跌的话,大股东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卖出,低位买回来;另外一种是将股票借给你,等你把它打下去,再从低位买进来。后一选择使大股东在不降低持股权比例的前提下,另外从你手上获得额外的收入。
如果一个公司股价本身并不该跌,大股东同样也可能会将股票借出,获得手续费收入。此时,卖掉的股票很可能会被其他的买家买走,流通量虽然变大,股价反而不跌。这时候当借入者到时候要还的时候,如果大股东使坏,自己先从二级市场买入当初的借出量,你就得以更高的价格买入股票,蒙受双重损失;大股东在收到你的股票后同时卖出,便又拿到了差价的利润。
这里唯一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国企股大股东根本就不关心市值,也不关心能否利用融券的机制来获得额外的资本收益。这样它就有很强的动力与人合谋,把股票借出去,不停地借,不停地卖,把股价给打下去,反正它也不担心控制权旁落,最终的风险有融券者担着。但即便是这样,融券者仍然有风险,因为保不住有别的股东,比如说它有5000万股,你用借来的1000万股砸他的5000万股,他可是真金白银的损失,于是在低位补仓,与你抢筹,最终的结果是,你借了1000万股,最终可供你买入还券的,却只有500万股,到时候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防止不关心市值的国企大股东在转融券过程中捣蛋,推出转融券最合理的时机应该是在国资委对上市公司推出市值管理之后,只有这个市场中持有市值高达三分之二的大股东真正把股权看成一种可实际变现的财富,和自己的业绩与职位挂钩,这个市场才会真正的好起来,才不会为了圈个几十亿,损失几百亿市值的蠢事出现!
转融券并不会从本质上引发股价下跌,它只会提高市场效率,使股价的博弈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使股价更加接近公司的价值。但是转融券的确需要慎重决定后再推出,其中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国资委对上市公司高管提出市值考核的要求。
现在有人,甚至是专业人士居然刻意炒作转融通的利空效应,其居心如此险恶,大家不可不查!
有几个板块,如太阳能、风能、有色和地产板块,的确风险很大,但是消费、军工、铁路基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行业,却有比较大的机会。实在找不到具体的好股票,买些银行放着,等着明年分红,至少比存银行活期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