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监会ipo改革圈钱市蓝筹股财经股票 |
分类: 政策@股市 |
停不停新股发行,已经成了证监会和投资者隔空论战的焦点。
新浪进行的调查中,高达95%网友支持停发,而同样是新浪财经首页,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不急功近利调控股市的报道摆得更高。
管理者一意孤行,有理的调子越来越高,投资者无人关心,伤痕累累只落得惨痛离场。
提高机构投资者的入市比例,这是证监会口口声声的目标。
但目标是如何实现的呢?是不停地伤害中小投资者,把他们赶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自然提高了。
反映在指数上,证监会推崇的价值股一跌再跌,底下有低,而垃圾股越炒越嗨,硬是在和主席们唱对台戏。
主席们真的懂这个市场吗?
可以看看其中的一个回答:“例如,2004年,停止了新股发行,股指一路下跌。相反,2007年A股融资7723亿元,创下新高,但股指却一路上行。这说明新股发行不是影响股市涨跌的重要因素。”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自本世纪初启动了国有股减持之后,潘多拉的盒子打开,股权分置的弊端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所有投资者的面前,正如今天新股的发行机制带给投资者的感受一样,体制性、系统性的风险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而管理层却一直没有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这样,2004年虽然已经发不出新股,管理层被迫停掉之后,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还是在继续下跌,只不过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下跌的速度。
随着2005年彻底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加上当时管理层为推进改革而配套推出的有关激励政策,广大投资者的热情被激发,大举入市,而当时非流通股没有大量进入市场,导致供需短期失衡,推动股指一路攀升,良好的市场环境消化了大量的融资,市场参与的各方都取得共赢。
我们可以看出,的确如管理层所说,新股发行貌似与股市涨跌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管理层对投资者采取的是一种伤害,或者是保护的措施!
新股发行体制的缺陷,整个市场心知肚明,上一任主席曾经试图解决,但并未触及中国股市之所以新股“三高”的根本,没有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公司股价随着限制流通股逐步解禁而不断下跌的难题。(当然,背后或许还有为大股东圈更多的钱,为既得利益者谋更多的寻租空间的原因。)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如华锐风电、汉王科技之流的圈钱典型,市场的缺陷从长期看一定会伤害投资者,从而伤害整个市场。
所以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导致了股权分置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一旦改革红利消耗殆尽,解禁股大量上市,这个问题就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股市发展的根本问题,内地股市再陷不跌不行困局。
新的主席从银行业跨入证券监管业之后,整个市场当时抱有一种盲目的乐观情绪,甚至有一堆人通过各种途径纷纷建言,希望能将中国股市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当时我是对此极不看好的,原因无他,内地市场已经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人新进入这个市场,都有一个长时间的学习适应过程,并不因为他是不是证监会主席而有任何改变。
我的担忧很快变成现实,媒体热炒的“新政”并未给市场带来任何正面的影响,股指在经历短暂的反弹后漫漫下跌,如今虽然没有创出新低,但众多股票,其市盈率或绝对股价,已经比998时还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对发行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本是一个彻底梳理市场,提振市场信心的机会。但很可惜的是,这项工作草草收场,更加倾向机构投资者利益和大股东利益,甚至可以说是一次大的倒退。证监会从此又重新回到它的各种“新政”时代。
投资者毫无办法,那些不断撤销的账号,就是投给这些新政的反对票,而股指和市值的损失,则是证监会的“功劳簿”!
既然证监会不愿意停新股,散户投资者其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是,我们可以不买新股,让新股就让你们机构玩。
新股的炒作规律其实很清楚,100个股票里最多只会有一两苏宁,而且也要等它上市一年两年以后才会显现,绝大多数的公司,其赢利增长的能力,难以跟上限售股解禁的速度,这是中国股市最基本的一条规律。
在这个大的环境之下,管理层能不能真正倾听民意,把保护投资者的口号落到实处,果断地停掉新股,已经成为考验其管理能力的一个标志。
停不停新股?
反映的已经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更多地上升为管理层对中小投资者态度:
我们是这个市场的建设者,还是任人宰割的唐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