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信市场经济

(2011-04-04 09:21:10)
标签:

三所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收入增长

杂谈

分类: 国企改革

去年年底的时候,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我,“最近忙什么呢?”我随口答“正忙着一个公司的改制,准备将来上市。”他高兴的问“好啊,好啊,你能搞到原始股吧?”我说不可以,除非我辞去所内的职务到公司才会有入门的资格,而且还要是骨干,真正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朋友有点失望,问:“那你为了啥?”

 

很好的一个问题,如果我说是为了三所的未来,在这个物质时代,真的会显得格格不入,显得我这个人对朋友不真诚,足够虚伪。这个问题前面其实可以加很多前缀,你拼了命和客户喝酒,为了啥?你因为一点“小事”和同事较真,为了啥?你科技攻关持续加班到深夜,为了啥?你工作强度大了很多,可工资涨幅却不明显,为了啥?……

 

所有的“为了啥”,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为了三所美好的未来!这不是一句套话,而是真实反映市场经济规律的大实话。对于三所绝大多数的在职员工来说,三所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

 

自利原则和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你为社会贡献的价值越大,你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在你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整体效益趋于最大值。这是我们坚定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现在社会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是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是在某些方面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问题。

 

所以,正常的逻辑是,你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在现有体制下,你必须要先做大。如果5年之后我所的总收入还是今天的规模,员工的收入会有多少提高呢?因此,所领导班子将十二五期末的收入目标定到确保XX个亿,力争XX到XX个亿,这既是艰巨的挑战,也是三所生存的基本要求。有一部分人可能要问,光有全所收入的增长指标,怎么就没有员工收入的增长?这样的问题在三所问得很自然,但它反映的是三所文化中消极的那一部分,其根源就在于内心深处并不相信市场经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问题的潜台词是,价值规律在我所是不起作用的,我做得越多,反而会得到越低。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比如大家都想往东你偏往西这种情形下,个人做得越多会获得越低,其他绝大多数都是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但是这个正比的具体数值是多少,目前并无一个经济学家就此给出明确的数据。所以这个问题实质上回到另一个问题,你认为三所的管理层相信市场经济吗?换言之,你认为三所管理层在你为三所挣得了巨大利益却不给以相应回报的情况下,我们实现2015年目标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市场经济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象钟表一样精确的纯交换的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相信市场经济转变成去相信一个人,相信一个团队,从这个角度来讲,市场经济才不至于那么无情与冷酷,而呈现出人类特有的温情。

 

过去我常喜欢讲马云的例子,当年他们十八个创业者以50万人民币起家时,第一天就立下了宏大的目标:要建立一家能生存102年的公司、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而当时,他们的月薪才500元,就在马云的家里工作,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到今天,不计其未上市的支付宝和淘宝网,仅上市的阿里巴巴公司,市值就已经排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第三位,当年的18罗汉,多已是亿万富翁。我相信,在这帮创业者拿着500块月薪的时候,他们一定是在信任一个人,也在信任着市场经济。

 

有人也许会说,马云是私人企业,大家干是为自己干。说这种话的人其实犯了一个错误,似乎市场经济规律只是对私有企业才是有效的。幸亏我们现在有了52所的例子,最近因为集团公司惩防体系检查的关系,我又有机会当面听52所的领导谈他们的创业史,真是百听不厌。在他们创业的初期,有的所领导是骑着自行车上班的,而一些公司的骨干则是开着车。随着其控股公司海康威视的上市,从公开信息就可发现亿万富翁有十几个,千万富翁几十个,尽管他们现在的所领导拿的仍然比不上公司的老总,但他们管理的是世界级的公司,其价值与尊严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何况随着国资管理体制的逐步健全,政策不断精准化,我也相信一定会让那些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经营者获得与之相配的市场回报,毕竟,增加人民财产性收入可是写入了党的文件的。所以,即使是国有企业,财富也照样惠顾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市场经济规律面前,众生平等。

 

反观我们所,我们搞了快20年的承包制,也算了快20年的账,精打细算是优点,但也容易陷入细节,反而看不到将来的方向。正是基于此,去年所领导班子痛下决心,正式转变成目标责任制。但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转变是相当困难的,有一种看法担心会重新回到大锅饭。如果没有新机制下的绩效评价作支撑,这种担心不无道理。然而集团公司推行的全员业绩考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客观基准和工具,面对这一新的工具,我们各级管理者是否真正花了功夫去研究和运用,恰恰反映了大家内心深处对市场经济的信任程度。搞承包制,中国谁也比不过安徽小岗村,但我们重新听到小岗村这个名字的时候,却是一个城市干部下乡扶贫、积劳成疾而殉职的悲情故事。与之成鲜明对照的华西村,同样是老农民,他们却发挥集体的力量每人出资上千万建中国第一高楼,这构成了一则活生生的现代寓言:在这个寓言里,农业经济的承包制在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下,如此不堪一击。

 

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缺水小河干,很朴素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市场经济,那我们就要有充分的自信,只要我们为三所创造了足够的价值,三所一定也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回报,只要我们为社会创造了足够的价值,市场也一定会给三所足够的回报,时间有早晚,结果却一定。短期内部门之间的不平衡,个人收入与付出的不匹配,长期来看都是浮云,将全所干部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到市场同类人员的高端,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杨所长在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中把“顺应全所员工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摆在最前面,陈书记号召干部要加强“为三所创业”、“为员工谋福利”、“为个人尊严”的“三为”意识,其根本点,都是说三所的事业发展了,员工的价值才会得到体现,个人尊严才得到保障,而幸福的生活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我们为高房价而焦虑,为贫富差距而忧愁,为个人收入而不平的时候,我们不妨相信市场经济的力量,超越眼前所见,寻求理性的光辉,而保持心灵的平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让我们奋然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