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平安圈钱股民股票 |
平安高达92%的支持率,似乎给了市场某些底气:中国的股民同志们还是相信价值投资的。所以,昨天中国平安居然冲击涨停。但是,谁用谁知道,它也就敢在涨停不到半个小时,然后一头栽下来了。
平安的公告显示,参见现场和网络投票的A股共40.54亿,占内资股47.86亿的84.7%。在这40.54亿中,3月1日上市的股份有31.22亿,仍然限售的有8.60亿,也就是说这部分股份就占到了39.92亿,占参加投票的股份比例达到了98.47%。而最终的通过率是92%,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原始股东没有投票,而通过二级市场买入的投资者,基本投了反对票。
这与网络调查的结果基本相符,参与调查的网民90%以上选择了反对平安增发圈钱。当然,更聪明的股东在它宣布增发前或者消息一宣布就跑了,没有必要一定要等到马明哲在股东会上作秀,可怜的是那帮有一肚子货的基金。
我早就说过,平安增发通过没有悬念,原因就在于上述的股权结构,这充分说明证监会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上还任重道远。
在《中国平安,谁的平安》后有几个链接,不管那些信息在更精确的细节上有什么问题,但总体上讲,类似李兆基、郑建源之类的香港资金(背景复杂)大量入主平安的事实已经不容置疑了。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其成本无从考证,但肯定远低于香港IPO时的10元和内地IPO的30元。因此,即使以50元的价格增发,10配3,它也可以在70元卖出20%的股份之后参与配股,从总市值来讲,并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另外,这些人可以在香港买H股,因为内地的高价增发,自然也就增厚了H股的每股净资产,他们完全可以卖出A股,买入H股来牟利。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财富合法转移的通道,内地股民将承受双重的剥削:首先,这些香港人利用A、H股同股不同价的机制将内地的财富转移出去;其次,平安的管理层再通过将圈来的钱投资国外,在国外股市下跌的半山腰为高估的所谓优质资产接盘,又完成了一次财富转移。就是说,最终的买单者,只能是那些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者参与增发的平安股民。
现在某些媒体把马明哲先生打扮成一个为“股东”拼命的斗士,但是,很可惜,这些“股东”肯定不包括在100元以上从二级市场上买入平安的投资者。尽管政策的恩惠,让平安在近三年利润高速增长,但增长的结果是:你们不得不掏出更多的资金,以摊低自己的亏损。
这就是中国平安讲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故事,有人说,“祝你平安”因而很可能成为2008年最伤人的一句祝福。
但市场应该还是有效的,两年多以前,宝钢股份贸然推出它的增发方案,很短的时间内,股价就跌破了净资产,重新开始上涨是在一年多以后。市场的形象总要反映在股价之中,平安后面怎么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验证,一个涨停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既然你能在中国石油上用低价筹码砸盘做空,市场也会教育你“玩火者必自焚”。
市场很公平,证监会不用说话。
然而通过这个案例,证监会也应该开始反思:
我们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扶持是否过度?!
这包括新股发行制度的安排,包括上交所允许券商创设权证,包括对普通投资者的歧视性政策。从中国不长的股市历史可以看到,历次的风险,相反大多不是由普通投资者造成的,而是由君安证券、南方证券、新疆德隆、中经开等这样赫赫有名的机构造成的!
普通投资者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往往都是自己疗伤,或者自己跳楼,根本就没有要求政府去补窟窿的先例。
因此,中小投资者的地位亟待改善,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怎样提高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和投资能力上,这才符合本届政府亲民、关注民生的整体形象!
或者至少,我们在一些本可以公平的环节,给予中小投资者以公平的待遇!比如说,权证创设,普通投资者也可以做;比如说,新股发行制度给予普通投资者更大的优惠而不是相反。等等!机构投资者既然牛,那就不应该和中小投资者区争夺那些无风险的暴利!
在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就好比建筑承包商,而普通投资者则只能算打短工的农民工。农民工现在已经有了人大代表,而股民要等到什么时候,才会有自己的代表,在权力机构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呢?
如果说,出现农民工代表是我们政治不断进步的标志,那么只有股民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天,也许才是我们真正改变被圈钱、被剥夺的命运,成为市场真正的主人。
相关链接:
后一篇:强势股退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