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空头谈谈牛市的秘密

(2007-04-15 10:57:36)
标签:

一万点

牛市

金融战略

跟空头谈谈牛市的秘密
 
2005年9月市场比较迷茫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给空方上一堂党课,这样的观点一直延续着,在2000点的时候回头看过一次,那时候是11月。
 
现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上证指数又涨了75%。
 
怕不怕,连者名分析师叶弘都称有点怕了,怕什么呢?当然是怕从高位给跌下去。
 
也有博友在继续问,现在还可以入市吗?香港的指数在2万多点,美国的指数在1万多点,请问,他们还有股民吗?金融机构还在投资吗?
 
想清楚了这一点,然后才知道,点数多少,和你能不能买股票,买什么样的股票,其实关系不大。你真正需要问的是,你想在这个市场中投资,准备化多长的时间,赚多少的钱,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你有没有承受亏损的准备?
 
3500点绝对不是中国股市的终点,最多不过是这一波的中点。2250是新起点,这只是我当初从技术上的一个粗略判断,3500刚好在中间位置左右。
 
缠中说禅说过资产虚拟化是本轮牛市的一个动力,这也一直是我的一个观点。我曾试图这样向一个上司解释股市上涨的吸引力:
 
一张百元的钞票,如果它不能流通,它的价值就是一张纸!
 
而一个公司的股权,如果不流通,它所带来的每年不过就是那么一点净利润,但一旦它上市流通起来,其价值升值10倍别人还会说它低估,象现在的牛市环境中,它的价值会到升到平均40倍。
 
这一观点,就是我在股改后将ID从不跌不行改为不涨不行的内在动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再改回去的愿望。
 
政府调控股市的市场化手段很多,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有巨量的资产没有证券化,而市场价值的鸿沟必将促使国民经济中最赚钱的那些公司进入股市,通过市场评判、激励它们越做越强。
 
多么完美的机制,高层看到了,证监会看到了,国资委看到了,象杭萧钢构们也看得清清楚楚!
 
在这种潮流下,指望市场再回到从前,现实吗?
 
当然,要想这个市场继续完美,基本的工作是一定要坚持做下去的,而且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做得更加深入、更加及时。那就是严格的市场监管,严厉的违规惩罚!不但要让违规者倾家荡产,而且要让他们把牢底坐穿。
 
政府把这一点做好了,股市涨到1亿点,那样的风险也是市场的风险,真正高明的投资者会通过一些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政府高层已经认识到并在多种场合重申,上市公司的质量才是整个市场的基石。想想国资委还有多少赚钱的公司没有在内地市场上市,很多民营的好企业,比如华为,也没有多少机会上市,这些公司将会在近几年逐步上市,在拉平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同时增加股票供给,证券市场将变得更加的丰富,更有弹性,从而自然地变得难于操纵。
 
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市场的效率大为提高,短期内加剧振荡,中长期内达到一种合力下的均衡。这种均衡,是各种力量博弈下的强均衡,比现在的战战兢兢要稳定得多。
 
在这一过程中,普通老百姓把低收益的存款资产中的一部分,变成高收益的公司股权资产,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虽然在此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交出一大笔学费,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如果没有1929年的股灾,怎么会有美国现在占比70%以上的股民?又怎么能托得起世界上市值排名前几位的大公司?
 
很难想象,中国人都把自己几万几万的钱放在银行让某些蛀虫去冒险,而不自己去积极地创造机会增值,这样的国家,要等微软的出现要等多少年?从这个角度上讲,老头老太进入股市,并非完全的非理性。只是建议,他们应该选择一个相对稳妥投资结构,而且参考美国养老金的那些投资理念。
 
风险是正常的,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很难想象,一个人只在岸上就能学会游泳!大家把钱放在银行里等着,好象是没有风险,但等老外进来后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象历史上多次那样排着队让别人扫射。
 
在市场上多磨炼磨炼,至少以后可以少犯点宗庆后之类的错误。记住,老外绝不是慈善家!
 
老外想赚中国人的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从鸦片战争前就是这样。可是某财经媒体的主编,股改启动前后天天跟管理层唱反调,打击市场信心,配合QFII抄了个历史大底。现在QFII不赚钱了,反而又鼓励管理层去升息,如意算盘打得真好,两头的底都抄!
 
别以为在美国读了几天书,就能穿上一件白马甲!
 
一定要让股市涨到老外也觉得无利可图,当然更不能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赌人民币升值的套利者,我认为,这应当成为最近几年我们金融领域的基本战略。
 
既然房地产升值的机会我们已经错过了,但愿我们别再错过股市,记住我那篇《实际购买力均衡下的股市飙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