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如果您凑巧搭乘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航班来中国或去美国旅行,随意抽出一本《国际融资》杂志,或许您的幸运便开始了。正是在那一期刊物上,笔者乐观地预言:中国股市不涨不行!是时,上证综指还在千点徘徊,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的股价还不到7元,众多评论人士还在悲观地推测指数何时到700点。
然后便是一往无前的上涨路,截至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综指最高上涨到2698点,三一重工的股价涨了近四倍,就连以前无法想象的超级大盘股工商银行,不但成功登陆内地股市,而且在最后一个交易周里市值增长30%,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银行,带动了一场股指狂飙。
很多市场人士说股市疯了,而另一些则掉转枪口,把目标定到了5000点以上。
股市疯了吗?支撑股市上涨并继续上涨的理由在哪里?想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做好2007年的投资也许会大有裨益。
股改是个大前提
很多人把2006年股指的狂飙归功于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成为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候选人,正是这种观点的一个佐证。一年多以来,内地股市98%以上的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改,大股东的赢利模式从过去的掏空小股东钱袋,变成了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追求市值的最大化,这是内地股市完成的惊人一跃。如果没有这一重要的改变,股市的上涨根本就无从谈起。正因为股权分置的现实,笔者在财经论坛上的ID“不跌不行”延续了4年多的历史,只有在股改启动后才看到了不涨不行的曙光。在那篇《中国股市不涨不行》里,笔者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以行政手段应对市场扩容的预期,坚决反对当时市场上“海龟”背景的自由市场论调。现在看来管理层的水平超出预期,它以汇金公司注资拯救券商为切入点,以增加QFII额度,扩大机构投资者,用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了平准基金的曲线入市,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正是神秘资金在大盘关键时刻的屡屡调控,才使得大盘转危为安,为股改的平稳推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市场惊魂稍定,先知先觉者开始发现大股东送出的股票与过去转赠送出的股票有本质的不同时,G股走向了正常市赢率的回归。可以说,没有股改,就不会有今天股市的大好局面。
流动性过剩只是表象
2006年流动性泛滥成了市场热门词,为了收紧流动性,央行上调了两次存款准备金率和一次利率,2007年刚到,又再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前两次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分别可以看作是对中行与工行IPO新增资本的一种对冲,在总量上对贷款总额进行调控。新的上调,可以看作是为新银行的IPO做出预调节。虽然笔者并不认同将货币锁进央行的保险柜这样的做法(因为在中国钱再多,钱的需求更多),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调节尚属温和,延续了管理层一贯渐进式改革的传统。
股市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出口,而且是绝佳的出口。在中国现有的体系中,尽管股市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治理,相对于其他的体系,比如说房市、政府预算、非上市公司,却要公开、透明得多,决策机制的容错性更强,资金的安全也更有保障。与很多市场人士担心中国会步日本后尘不一样,中国的情况与日本有着巨大的不同。首先,在本币升值的过程中,中国除了房产,还有规模巨大的资产池,比如国资委还没有上市的央企资产、比如铁道部、比如农业银行,泡沫化或者非泡沫化的水龙头牢牢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尽管专业的经济学者一直认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这是一匹瘸腿马,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外贸从0到现在居世界前列,不过才花二十多年,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调整发展战略,然后去做。新农村建设、环保建设、经济结构调整,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而资本市场,将会发挥出应有的工具作用。
上面论述了流动性过剩的现实及其与股市的关系,但是,为什么会流动性过剩才是解释最近一年股指狂飙的内在原因。
实际购买力均衡是内在原因
与股市狂飙几乎同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央行的调控下缓慢升值,从8.27上涨到了现在的7.8,我国的外汇储备也轻松破了万亿美元大关。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中国虽然号称全球工厂,但是只能分配到产品利润链上微不足道的1%左右的水平,那么这些新增的外汇“财富”,是从哪里来的?
结论是,很多投机性资金在进来赌人民币升值。
凭什么?
它们所仰仗的,正是中国与世界的实际购买力均衡。
笔者曾经抱着房价必跌的心态分析过美国与中国的房价对比,但是却得出悲观的结论:“居者有其屋”只能仰赖政府的理想与责任,市场机制下的中国房价必定会涨到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买不起房子的地步。背后起作用的,正是实际购买力的全球均衡。
如果持有美元的普通人,能够用不到自己工作年限三分之一的时间挣8套中国的房子(而这一套房子,挣人民币的普通人要用一生才能买到),他有什么理由不把美元换成人民币,来买中国上海的房子呢?这样的例子同样可以推到生活消费品,比如说啤酒,4个欧元在世界杯上可以买一杯,在北京可以买一打。还可以推到其他资产,比如说生产啤酒的公司股权。
如果说以前的汇率政策在中国与世界的购买力水平面上建筑了一道坚硬的堤坝,但是当汇率开始浮动,金融逐步开放,这道堤坝正渐渐融解坍塌,实际购买力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达到均衡。在这个过程中,QFII,起到了一个底部连通器的作用。
让我们看看中国股市2006年的上涨足迹:
G股的上涨打响了中国股市上涨的第一枪,但进入2006,真正涨疯了的却是有色金属股。其龙头股驰宏锌禇从不到12元最高涨至64.45元,如果考虑股改送股的因素实际涨了8倍。其他的有色股宝钛股份涨了近5倍,新疆众和涨了近4倍,贵研铂业涨了3倍,大多涨幅在3—5倍之间。这些股票上涨的大背景是国际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飙升,驰宏锌禇的每股收益前三季度达到了3.86元的历史最高。有色资源矿产的价格为什么会大幅飙升?正是国际范围内的实际购买力均衡所致,财富不再唯美元马首是瞻,而是重归资产本身所具备的使用价值,美元回归成价值的影子。
有色之后是房地产,尽管有宏观调控的阴影笼罩,但房地产股顽强地成为2006股市的明星之一。深万科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股价从4元起步,涨到超过16元;招商地产涨了3倍,金地集团涨了3倍,深长城涨了3倍,连刚刚上市的北辰实业,也在上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最高涨了2倍。支撑房地产股票价格高涨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本质因素是实际购买力的均衡。
资产之后是人民币本身,既然资产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那么人民币的大量持有者银行的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10月以后,大量资金向银行类股权集聚,短短的3个月,浦发银行涨了一倍,工商银行、深发展、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涨幅超过70%,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股价也上涨了超过50%。尽管涨幅并不如有色和房地产壮观,但考虑到金融股庞大的市值,金融股的上涨贡献了上证综指大幅飙升的很大一部分。
除了上述几大主导上涨的板块,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流通商业、水泥、造纸在外资并购的大背景下均开始价值重估,到最近连死亡板块钢铁、家电和农业也开始如梦初醒的狂涨。可以说,实际购买力的均衡真正翘动了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热情,内地的机构投资者终于可以响亮地宣称要争夺定价权。这在一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2006年1月,《国际融资》上发表了笔者的另一篇文章《股市危言:外资在行动》,这篇文章博客版的标题是《外资入侵》。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中国的财富没有如笔者忧郁的那样继续向低素质的房地产集聚,而是流向了股市里的优质公司,这其中当然包括了曾经被贱卖过的银行,也包括号称没贱卖的徐工。在外资可以合法地大规模进入之前,让中国资产的价格涨到一个相对均衡的价格,这实在是一件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
第一步是不包含人的因素的资产价格均衡,下一步将转向重估中国公司的经营能力,这是2007年内地股市继续上涨的动力。
返身观察最近一年多以来管理层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及伴随这些政策的股指狂飙,是否会找到某种类似“独上高楼,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慨?!
本文为《国际融资》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后一篇:谨防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