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还在火上浇油

(2006-01-09 08:57:45)
2006年的开始,让很多中国股民还转不过神来。一篇《股市的春天真的来了》居然激起很多人的叫骂,看来中国股民真的如那关在魔瓶里的魔鬼,已经等得太久太久了。

不过,为了节省这些人的时间和我自己的时间,在这里先声明一句:本文又是唱多中国股市的,但是仅仅代表自己的观点,各位若是看不过眼,或是认为我不过就是个骗子,看到这里就此打住,该干嘛干嘛去。

我只想说自己的一个感觉,这在我的抢路费日记系列里可以得到一系列验证,除600107和权证外,其余我买过的股票,在卖掉后都已涨了5%到10%了,当然,这也充分说明我水平很臭,心态失衡,另一方面也说明熊市心态对人的影响深刻。

今天,在基本面上我认为有两点反映了管理层的态度:

融资融券有望11月推出
尚福林:“新老划断”尚无时间表

大家知道,中国的资金流动在短期内还是受着政府极其严密的控制,大家想想一直保持超级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就会有直观的感受了。而政府的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一个行业的兴衰。

在98年的时候,房地产商都快崩盘了,房地产的崩盘,直接又会导致银行坏账的一直累积,于是,货币化分房开始了,银行按揭开始风行,终于在几年以后,点爆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房市!泡沫多了就会有调控,政府一开始调控,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房地产商的日子有些不好过,而且这不好过才刚刚开始,效果还将继续显现出来。

政府的言行能够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这句话,用在股市上,大家很熟悉,叫政策市!

中国就是一个政策市特色极其明显且严重的地方,看不惯,看不惯你可以去美国啊?(其实美国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也是越来越多的,只不过它不是以国有经济来控制而已)

要不要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这是我在股权分置改革初期与《财经》上的那些记者和买办们论争最多的东西!对境外资金来讲,你中国最好崩了盘,大家进来象捡垃圾一样收黄金。说自由市场那一套不过是个幌子,既然你们那么看不惯中国股市,怎么股改后相反增仓,增资?原因很简单,大家是为了赚钱。

现在钱他们赚到了,而且还赚了支持中国股市的名声,而那些基金经理呢?难怪桂敏杰恨铁不成钢,要和他们的投资总监谈。

中国历来就是中央集权的传统国家,政府对社会各方面有天然的控制倾向,而从老百姓的观点来看,是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一模式的(有人要骂我顺民了)!但是,认同这一模式并不代表政府可以瞎干、蛮干,甚至为某些阶层谋求不当的利益,这是中国发展现代民主要解决的问题。

可惜,很多有着博士头衔的专家学者,却看不到这个大局!

看到的是美国怎样怎样,日本怎样怎样,中国是美国吗?中国是日本吗?中国就是中国,什么事情你得按照中国的模式来办,这样虽然与你内心中的理想“价值观”冲突,但是却在现实中最有效并成本最小!

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想不清楚时除外。

中国股市到现在很多好公司的市盈率比全球平均市盈率最低的香港还低很多,大家有兴趣看看新浪的港股,对比一下;但是垃圾公司却比美国科技股的市盈率还高。我说股市的春天来了,当然是希望大家能够发现市场的价值,去买赢利可靠(现金流为正)、信息透明(无违规事件发生)、行业领头(排名靠前)、诚信待人(没有对流通股股东的欺诈)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据成思危讲(我一直认为他都不炒股,怎么老对股市发言啊),都有400多家。

人家不炒股的人都能找出400家来,你有多少钱,一家都找不到?

如果找不到,在我关注的那些股票里去分析分析,也能找到一家在今年要翻倍的股,这是吹的啊,大家可以到明年一月份的时候验证。

为什么我这么有信心呢?因为政府的确在想办法让这个市场健康起来。周边股市最近两年有的都已经翻倍了,中国的货币要增值、房子在涨价、就它的股票会越来越低?即便轮,也该轮到中国股市了。

本轮中国股市的下跌,是由国有股市价减持开始的,由银行资金撤出加速,由国企资金退出抽薪,到券商大范围破产进入最低潮。现在,又由政府出面,进行着一个逆过程!

今天的那个融资融券办法的出台,就如当年的住房按揭一样,会对股市有一个长期的向上加速作用。当然,也许股价并不会呈现一个线形的上涨,当年房价也不是一步到位啊!这些都是市场的基本常识,初入市者,不可不察!

尚主席说没有时间表,就他任上来一贯的表现来看,那就是没有时间表,等他哪天说话有不算数的一天,咱们再来指责他不迟,现在,让我们相信他!

其实,在股市里最可贵的就是信任,如果你没有对这个市场的最基本信任,那么,还是把钱放在自己够得着的地方吧!

行情肯定会有震荡,但向上的趋势,不可逆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