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父亲节,看到广东以“兰花”为题(1),来歌颂父爱的文学活动,随口道出“彼意乃吾心”!一直以来,不时琢磨,以怎样的形式来寄托自己对父亲的崇敬,却没达到目的,如今深切地感觉“空谷幽兰”的寓意最适合自己父亲(已逝)的形象了!其不“显山露水”,“自然来去”,近于四季仅一丛绿儿,可其幽香却永远荡在子女的心头,沐浴着我们的灵魂!
由于母亲长期多病,故其将父爱表达得更淋漓尽至!由于完全是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对子女的说教,故其的父爱更独具个性!
父亲堪称最爱护孩子的人。五、六十年代的孩子,必须经过出“麻疹”的考验。记得四、五妹发病之初,父亲在两个窗上挂起现找的厚布来当窗帘,避免她受阳光刺激,尤其是眼睛;嘱咐母亲做清汤稀粥,随时、少量喂。还往往自己来操作。又特意把我们三个大的叫到外面,嘱咐在屋走路要轻,说话要轻,不能干扰她们白日睡觉;每天上下班前后,都要用干净的湿毛巾,给她俩擦眼睛周围、鼻孔、嘴唇,来保持湿润……所以两个妹妹在左邻右舍同样出麻疹的的孩子中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恢复是最快的!同时,还可以联想到,那是冬天特别冷,上学的孩子们手脚都生有冻疮,脚上的走路一磨便出血,特别把袜子粘在脚上,往下一脱,带来钻心的疼痛。为此,父亲嘱咐,等临睡前再来脱。那时,他用小绵花团蘸温水,分别给孩子们滋润着,到一定程度,脱时就少有疼的感觉了。同时还用辣椒或冰雪水来反复洗伤口,待第一拨上好了后,仿佛有了“免疫功能”,一般就不复发了;还有,因为当时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孩子们身上、头发里虱子很多,尤其是冬天里,衣、帽一捂,越发不可收拾了。在这时的多个晚上,父亲要给我们分别抓衣服上的虱子,那是无疑是“嗷嗷待去痒痒”的一小群那!在过程中,他还往往咬牙切齿,意思是“让你来欺负我的孩子们!”更让人印象深深刻的是,不时的周日,还要给我们女孩处理头发中的虱子。用合适的线把竹篦子勒紧些,给头发上抹少许的煤油,来篦虱子虮子。有时,我们自己看到密密麻麻的一篦子,都有要吐的感觉!可这时的父亲,往往一脸兴奋,“文革”中,不能不让自己同“消灭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联系起来。
父亲堪称最勤劳的人。自己早早的一个记忆:从春天始,一般父亲每日都四点起床,骑车到野外的树林里,搂柴草。原因是,经过一冬的东南西北风,大地里的植物叶子,枝枝叉叉、还有野垫子上的茅草,较多都穴到树林里。他将这些搂到一起,然后挑出较长的、较粗的棍棍、“棒棒”,用事先带来的废草绳、破麻绳子捆好,放到合适的地方,到一定时候,借推车运回来。那时,像他这样早起劳作的,周围几乎绝无仅有!更主要的是当时风气好,从来没有发现柴草丢失的问题。就这样,父亲从春天一直到深秋,几乎每天都如此。夏天割青草晾晒,秋天拾杆棵,都是以树林为“储存基地”。我家的柴火,大多数是“自给自足”!同时,到我们三个大的姐妹,上初中后,立秋的时候,同父亲去割青草(这时可以晒干,不会烂掉),因当时自家已有了一台小车,可拉可推,每次都把收获带回来。我们都感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因为父亲一直是这样做的!当个别同学知道了此事,以“大眼瞪”的表情,来表示不可理解时,我往往故意回应闭不上嘴,来表示“这值得大惊小怪的吗?!”
父亲堪称最节俭的人!每次母亲张罗给他做新衣服,其都找理由往孩子们身上推辞!不露外面穿的衣服,还往往自己缝补。一次,他早年的一位朋友,来串门。进屋的第一句话:“老弟呀,你这件衣服应该送到博物馆去了!就是农村,也没见谁穿你这样‘珍珠衫’呀!”因为父亲的节俭,自己已习以为常,从这位伯父的有关话语中,才感觉到不寻常!那天父亲晚上入睡后,自己悄悄拿过这件秋衣,一数,有17块补丁,占了“赤诚黄绿青蓝紫”中除红绿的“五位数”!当时自己思想挺不平静的,将衣服紧紧抱在怀里,表示对父亲的理解、也表示对这位来客话语于自己启发的感谢!
父亲堪称热衷于学习的人!留下的印象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下晚班后,要练一段时间毛笔大字。然后才吃饭。事先做好有关准备:一叠废报纸、事先磨好,放到瓶子里的墨汁。这样,家里不时要卖几捆散发墨香的的报纸或其他废纸。记得后来曾有父亲的同事,看到我的写的字后,说,“这和你父亲的字可没法比了!他的钢笔、毛笔字都拿得出手!”这后一句话刺痛了自己,不时在眼前晃动的是其的反面“原来自己的字拿不出手哇?拿不出手哇!!”时至今日,自己不时为没有以他老人家为榜样,练出一手好字而遗憾。后来,自己迷上了“纂字”书法,可以这样说,一半是好奇,一半是对当年放弃就近学习练字的机会的拾遗补缺!
父亲颇爱文史知识。平时,他在哪里看到的,或听他人表达的,认为有价值的,一个方面表现是,不时挂在嘴边,反复叨念、吟咏。后来自己背诵东西时,绝少默背,一般高声大嗓,实质是父亲在这方面所为的“继承发展”!一个方面表现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向我们耐心渗透有关知识:本人较早就听到了“囊萤映雪”;“孙膑与庞涓”、“孔子判案”(2)等等故事。一次,还是没上小学前,自己正在对面老冯家大榆树下给几个小伙伴讲后一个故事,且连说带比划的:“孔子的学生颜回,一次为发生争执的的两个布贩子评理,其中一个说‘三八二十三’,一个说‘三八二十四’。颜回肯定后者对,前者不服气,与其打赌。布贩子以头来赌,颜回以帽子来赌。”正讲的起劲时,见父亲下班回来了,自己便一伸舌头一缩脖,声音嘎然而止,还把头埋下去了。小朋友还追问“咋的了?咋的了?”父亲一见,赶紧说:“挺远的就听到了你讲的故事了,讲得挺像回事儿,还不讲完了?”说着也坐下来了。自己受到鼓励,继续道:“布贩子还要求必须请颜回的老师孔子来评判。老先生来后,一口‘肯定’了布贩子是对的。这里的原因是,此人不会因为错误而掉脑袋。而颜回‘错了’,仅仅是输掉一个帽子呀!可惜,当时颜回没有领会到哇!”这时,父亲带头鼓起掌来,小伙伴们赶紧跟随。还有的大声地说,“再讲一个,讲一个!”…….父亲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种子最早最多的应该是《三国演义》,几乎谁都可以开口道出一两个小“段子”;自己还较早记住了被告知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2),并了解到“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书名,且作者叫了一个女性的名字等。这些无形中培养了大家的文史兴趣。还有小学第一次上作文课,自己有种无从下笔的感觉。又赶上父亲去长春出差,虽然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感觉交了张不合格的答卷!第二篇作文是以秋天为主题。庆幸的是父亲已经“转回家门”,了解到自己的为难情绪后,于周日带领自己来到城外,面对:风不时旋起的落叶、一片片金黄待收的庄稼、高高的蓝天,几片薄薄的白云在飘动、忙碌的人们等,在他的指点下,都异常生动起来了!结果作文落笔在“刻苦学习,收获累累果实”的主题上面,自然成绩不菲,从此,自我感觉作文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父亲较系统地学习《古文观止》是文革中的事儿,往往把自己可意的段落、篇章,一字不落的抄写下来,以此来进一步欣赏和加强记忆。仅这样的笔记,32开,几十页的就有十几本,放在仓子里的一个小木头箱子内。同时还努力背诵重点段落。
父亲堪称欣赏子女用餐的“高手”。其平时吃饭较快,尤其是中午,往往撂下筷子,来上一小觉儿。但也有缓慢的时候,一是年节,看着儿女们大吃大嚼,享受美味的时候;一是他所在的党校食堂办大型培训班后,往往或多或少地有余下的米面,或现成的食品,如包子、麻花等,便处理给职工。他一般都买成品。在这样的情况下,饭桌上,他频频停下筷子,一次次将目光在每一个孩子脸上“巡视”,同时流露出欣赏、欣喜的表情。有时看到那个孩子狼吞虎咽,嘴角也不自觉地动了动!后来自己意识到此时他这样“全神贯注”,可能和美味的来源完全取决自己,在物质较为困乏时,给儿女又做了贡献“有关吧”?
想啊,文革前,我家就姐、弟七人了,他一遍遍享受我们的“享受”,能不把吃饭的速度慢下来吗?当时,这个“秘密”,只有本人和母亲心照不宣。有时,自己也像其欣赏其我们一样,去仔细地观察他的表情,也深深地刻在心底了!一次,我和大学生九表姐学了此事,还带上一句,“你说说,我爸像不像在‘看戏’?”表姐笑着回了一句:“他还用心听曲呢!把你们吃美味的声音当成美妙音乐了!”
有关父亲的故事及父爱的事例,自己曾几次着笔,这里的内容一般都是未反映到的。需要说及的还有“文革”前,我家连同祖父母11口人,仅靠父亲59元工资来维持。在周围人的眼里,“老刘家日子过得很像样!”这和父亲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至此,本人最愿意以袁枚的《秋兰赋》中,“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瓣以敛而永寿,香以淡而味逸。”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怀念和所为的慨然了!
注:
(1)2022年5月份广东举办“父爱如兰花开四会”征文比赛。
(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为《红楼梦》第五回的内容。
2022年6月8日8时20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