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山仰止—感动于伏生对《尚书》传承的贡献(1)

(2020-08-05 15:27:26)

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被奉为国学经典的《尚书》,可以说与自己既远,又近!

记得还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1956年),一次,我们四班和三班联合开有关会。会上有位张姓男同学发言中用到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内容,大家听了都感到很新鲜,很佩服;我们四班班主任对其当场表扬并对此语进行了解释,号召大家都记住了;还有自己是个诗歌爱好者,于初中晨读中,捕捉到了“诗言志,歌咏言”的句子。因为上面的语言精华,对于自己的某种特殊性,便铭刻在思想中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近年一次听有关讲座,才惊讶地了解到,被自己捧为“宝物”的格言哲语,原来出自令人肃穆起敬的“四书五经”中的《尚书》!于进一步扩展学习内容中,与该书有“血肉”关系的伏生老先生便似高山般耸立在面前了!且不时地有种跃跃欲试地为其慷慨高歌的感动了!

老先生早早地扎下了《尚书》的“根子”!其父亲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贱的后人(2),故很大可能其于讶讶学语中,就受到了《尚书》的氛围熏染,无形中一粒种子就在幼小的心灵中破土了。待其十岁起,开始正式涉猎《尚书》,从此欲罢而不能!据载,在钻研的过程中,每每“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我还常想,当其学习累了的时候,便詠起该书中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3)、”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来(4),仿佛听到某种呼唤,一跃而起,心无旁骛地再次投入到学习中了!更愿意将其学习的独到形式,视为后世有关 “头悬梁最刺骨” 、“映雪囊萤”等刻苦学习典范的源头了!同时,自己又联想到上面提到的那位在较远的时代,于小学一年级就口吐《尚书》珠玑的男同学,其父亲就是位私塾先生,再次证明了家庭文化底蕴的作用与威力。也从侧面诠释了伏老先生对《尚书》“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自觉行动,是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程飞跃!

老先生已将《尚书》视为自己的生命!后来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一时黑色的飓风席卷华夏每个角落!此时,人人惟存“活命”的欲望,而其却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最心爱的《尚书》,暗中藏于夹壁墙中,而后去逃生。想到其当时可能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不可能不考虑“逆潮流而上”的严重后果,不仅自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还要牵连九族!但结论还是义不容辞!抑或其什么也没想,于危机四伏时刻,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天经地义!勿需任何理由!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可以想象,其在流亡的过程中,如何较他人更向往回到故乡、回到自己的家中!那程度,对于可以形容心情的心急如焚、盼星星盼月亮,度日如年等都有过之而不及!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其灵魂还一直在家中“徘徊”,还被“禁锢”在哪里的墙壁中!刘邦改换了時局后,其才从流浪天涯海角中匆匆回到家里,立即让《尚书》重见天日,似此时,身心才告统一,终于可以“重食”人间烟火了!结果,发现丢失数十篇,仅余二十九篇。想来这一刻,其一定欲哭无泪,一定一次次将“劫后余生”的《尚书》贴在胸口上!或一定为失去的那些经典在心里千呼万唤,找不到任何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痛彻心扉!

老先生已经将传承《尚书》视为天职!而后,其面对现实,决心将余生精力全部用于传授此书上!开馆讲学,培养弟子。结果至使此业兴于齐鲁,一股国学雄风渐进华夏大地。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其已年逾九十,不能赴京。于是,他遣太常使掌故错亲赴邹平,跟随其学习。由于年令带来的语言不清问题,只能由其女儿羲娥做讲解翻译。因此晁错成为他的亲授弟子之一。其较早的弟子欧阳生(5)、张生都为《尚书》的传播(6),做出了贡献;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也曾于自家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如果不是依据老先生生所传的《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来加以理解,等同废简一堆;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伏生派尚书”,则上古史全无文字佐证,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虞、夏、商、周就全成了“传说”,我们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真实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后人评伏生传《尚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因而伏生又被人称作“尚书再造”想来,老先生早已将《尚书》铭刻在灵魂内,融化在“血液”里,充盈于每个“细胞”中了!其似当初就携使命而来:必须学精学透它,必须尽心尽意传播它,必须用毕生心血浇灌它,以保它的根深叶茂!其晚年一定无数次于心中祈祷上蒼:再“假以时日”,并非留恋红尘,绝对是割舍不下《尚书》!此时,自己不能不萌发老天爷为何如此吝啬?不肯借其“五百年”的不愤来!此时,我们耳旁似不时响着“允恭克让,光被四表”(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8)“吉人为善,惟日不足”9“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10经典句子,莫非上天提醒自己,这是老先生对经典传承的耳提面命,这是对老先生最好的理解和帮助!只有如此,岂有他哉?!于是那循循之声,不时敲在心底,给人一种品了杯陈酿、佳茗,回味无穷的感觉。

不知为什么,对老先生有了基本了解后,很愿意把老先生同愚公老者联系起来,其对《尚书》传承的孜孜不倦,可以说费尽了移山心力!同为“山”,一位是挖山不止,一位是堆山不止,不能不说在两个“方向”上都获得了成功!后者仿佛于齐鲁大地硬生生叠成一座传承《尚书》的巍巍之“巅”,堪称泰山之第二!其就是那位“山高我为峰者”!可以想向,那山上遍布琪树瑶草,令人目不暇给,不能不吟咏“无限风光在险峰”了!而后又令人不能不频频地发问:有谁想成为一名理想的从政者吗,那里的树上累累的“人参果”可以助你达到成功的彼岸!有谁想成为钻研《四书五经》的佼佼者吗?那里的树上有饱含正统基因的果子,会助你功德圆满!有谁想成为一位散文大家吗,那里有盛开的几朵奇葩待你采撷,会使你文采斐然!有谁想成为语言大师吗?那里有散发着幽香的兰花向你摇曳颌首,会使你“巧舌如簧”!有谁想在改善当下社会风气方面“来吾道夫先路”吗?那里可寻得佳草的种子,只要不辍地“栽培”,就可以收获芳草无涯!有谁想较快地将子孙引进传统文化经典之门吗,那里可以于一处陡壁的松树上寻得一把金钥匙……

至此,仿佛瞄到老先生正在那座峰顶上向我们招手呢,似只待自己的迅跑了!转念一想,有个更实际的形式涌上脑际:何不在网上复制一幅唐大诗人王维的《伏生授经图》(11),而后放大一幅,挂在床头呢?让其“生命不息,讲书不止”的形象,来慰藉自己对老先生“高山仰止”之情!让其“老迈不堪,却眼望星空”的形象来激励自己对时或可能面临的生活荆棘地带的勇敢前行!

注:

1)(2)《尚书》为重要的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时间跨度为尧舜——秦穆公。相传是孔子编定的,为百篇《尚书》。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指导性内容。

伏生(前260年———前161年)伏胜,曾为秦时儒学博士。济南(今山东滨州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 )。汉初,他将仅存的《尚书》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

据载,伏生为孔子弟子宓子贱(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赞其为君子。)的后人,而宓子贱又为伏羲的后人。古时宓和伏这两个字同音字。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

3)(4)分别为《尚书.周书.旅獒》、《尚书.商书.说命中》的内容。

5)(6)欧阳生,千乘(今山东高清北)人;张生,济南人。均为伏生重要弟子,据载,二人所记师说,在尚书传承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7(8 )9(10)允恭克让,光被四表”、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吉人为善,惟日不足” ’ 、“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分别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尚书·大禹谟》、《尚书·泰誓中》、《尚书孔传》。

11)唐王维《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画面从老先生羸弱不堪的形象中,却湛射出一种神力无比的感觉,让人感动、振奋。

 

 

 

          2020612725分(33177851525发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