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梨花深闭门》 附;视频《牡丹亭》
标签:
牡丹亭昆曲张继青阿姨杜丽娘江南 |
分类: 世俗名片 |
在夜色沉沉的树林里你可曾听见
那夜晚宴后,身着旗袍的张阿姨手执檀香扇,襟上别着串雪白清香的白兰花球,在一株开得极盛的梨树边,曲曲小桥上,背附“吾爱亭”那隐隐飞檐,莲步轻移,如丝竹弦般低缓缓地吟唱出“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我当时正沉迷于西洋乐的恢宏之中, 对这高雅之音还无法欣赏,出于礼貌, 我陪了家母见了张继青阿姨, 只是那晚的情景让我难忘,几架白纸灯笼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池塘的新荷下隐隐传来几尾游鱼的唼喋声,远远地那笛儿穿花渡水缓缓而来,檀板轻响,朱唇微启,便引出继青阿姨那游丝般的歌声。
家母手持一册古意盎然的书卷, 一字一顿,和众宾友们听得如痴如醉。现在想起当时游离于外的我,不由惊诧于自已的迟钝,没能细细观摩。那可真不愧是一代名师的风范,从她那悄吟轻唱中,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出江南风情那难以言喻的优雅和从容。那种慵懒、似笑非笑的神态,还有那种闺秀的端庄,名家的气度,无限的伤感。现在细想起来,论气质和扮相,是现在那些众多已经完全商业化,在舞台上如同跳大神般极情张扬的杜丽娘们无人能及。一曲终了,余韵绕梁,暗香浮动,春意满室,那一片片洁白的梨花荡漾在那静静的荷塘水面,犹如阿姨那绕梁不绝的歌声,让人回味无穷。
有次与爱人隔海相聊,共同欣赏这部阿姨的《牡丹亭》时,不由感叹不止,越聊越动情,爱人是没见过阿姨的,当时我是真恨不能携她一起前往南京亲领阿姨的清音雅韵。领略一下阿姨那台上华贵,台下朴素的人生风采。
我手上已经收有梅兰芳昆曲电影版,美国大都会版,上昆华文漪版,青春版,及阿姨这部电影版。就我个人体验而言最爱张阿姨这版了。
想想那杜丽娘,风华绝代,对于情的痴迷让后人汗颜,对爱的渴求和那强悍而热切的情感逻辑,以这么种浪漫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又让后人在这种情感逻辑背后,感受到一种使它产生具有必然性的历史逻辑为之震憾。而张阿姨令人信服地用她对杜丽娘深刻独到的理解,权释了这种转变的过程。
于是,直到今日,才使我有机会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沉浸于那轻缓优雅的丝竹管弦声的享受中,聆听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曲唱了。
窗外的风雨已息,我推开窗户,望了生机无限的新晨,普希金的诗句又涌上心头;
张继青,原名张忆青,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39年1月生,上海市人,汉族。1960年毕业于江苏苏州昆曲继字辈科班。现任江苏艺术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她1952年从艺,工闺门旦、初习苏剧,曾得到昆曲前辈全福班老艺人尤彩云、曾长生教授,在传统技艺上打下良好基础。1958年以后开始专工昆曲,又得到昆曲名家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的传授。历任江苏省苏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主要演员、名誉院长。她的戏路较宽,正旦、五旦、六旦演来均得心应手,表演风格含蓄蕴藉,唱腔刚柔相济、韵味隽永,吐字归音圆润可赏。在四十余年的舞台演艺生涯中,曾塑造多个舞台艺术形象,广获好评,有《朱买臣休妻》中崔氏、《牡丹亭》中杜丽娘、《渔家区》中邬飞霞、《长生殿》中杨玉环、《白蛇传》中白娘子、《窦娥冤》中窦娥、《关汉卿》中珠廉秀、《蝴蝶梦》中田氏以及《跃鲤记·芦林》中庞氏、《西游记·认子》中殷氏等,尤以“三梦”而著称,即《痴梦》、《惊梦》、《寻梦》。1984年以全票而名列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1993年获江苏戏剧紫金奖荣誉奖,同年获日本安之纪念基金首届基金奖,1994年获第十届全国戏曲电视剧加加杯评比演员特别奖,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化部授予长期潜心昆剧事业成绩显著的艺术家。曾多次应邀赴意大利、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韩国、芬兰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讲学、演出,在国际文化界享有较高名望与盛誉。
今天是我岳母的生日,我思前想后,也只能亲手写篇文章作为礼物来纪念她们曾拥有过的那个风华绝伦,绚丽多彩,令人难以释怀的时代。正是由于她们以伟大而无私的包孕着母性的奉献,才使得我与我的爱人同浴在那片温暖的艳阳下,尽情地享受着满漾着幸福与骄傲的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