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711杂记(一)阅读一篇杂志上的文章引起的后续
2017年第四期的《南湖文化》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记者采访“思泉”的文章:《行摄嘉兴古运河的博客达人》。文中记载了思泉圈主“退休后开启新生活”、“走街串巷的旅行”、“行摄嘉兴古运河”、“为嘉兴运河文化数据库无偿供照”等主题内容。特别是他的热心嘉兴古运河事业,无偿将拍摄的一万多张沿线照片捐献给嘉兴图书馆数据库的事迹,很是让人感动。
近日翻看书橱,又抽出了该本杂志翻阅,阅读到了这篇文章,再次勾起心绪,于是进行了下面的操作:扫描该文章,OCR读图为文字;校队文字;编辑后张贴于本文下面;方便博友的阅览。
读取文字附上:
陈克涵:行摄嘉兴古运河的博客达人
文/沈佳
围绕身边的嘉兴古运河,说说这一段沿岸的景点……”2014年3月17日,陈克涵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博客“嘉兴古运河游”系列的开篇记,而文中提到的“思泉”是陈克涵的惯用网名。这条博文发出之后,陈克涵开始了自己长达
年的运河之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博客里,共108篇,而他所拍摄的3661张大运河照片也在2016年8月被嘉兴市图书馆收录到“嘉兴运河文化资料库”中,使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得到了评审的好评。
记者几经打探,终于联系上了这位“思泉”。虽然70多岁了,但是陈克涵依然精神矍铄,一谈到他的博客,话匣就打开了。
退休后开启新生活
1946年出生的陈克涵,曾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工作,2006年退休后,他没有像一些老同事那样返聘到原岗位继续工作,而是选择开启自己更喜欢的新生活。旅游、摄影、博客,这是他退休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克涵退休的那几年,正是博客在国内最风靡的时候,那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开博客,陈克涵也于2008年在新浪网上开辟了自己的博客,取名“思泉”。如今,很多当初开博的网友大多转投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怀抱,可陈克涵依然坚守耕耘着自己的一方土地。
照片配文字,陈克涵的旅游博文个性鲜明,虽然很多人不知道“思泉”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曾经的工作,但看过“思泉”博客的网友很多,直至201
7年10月29日,他上传的博文有1908篇,关注人气有12500多人,访问量达到370多万次。
说起自己写博客,陈克涵说这其实还是与自己的兴趣有关。陈克涵是名理科生,工作后也一直和数据报告打交道,但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念书的时候,他仍有颗文科生的情怀,喜欢写文章、拍照,“在大学里,我曾经是校报编辑。后来我的毕生工作都是和数据类的论文、报告打交道,基本上不与感性的东西打交道。搞了大半辈子科研,退休后我终于能放飞自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摄影拍照,用文字记载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了。”退休后,更新博客让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让他重新找回年轻时候的文学情怀。
走街串巷的旅行
陈克涵喜欢旅行,但是他和别人不大一样,不太喜欢走马观花、蜻蜒点水,而是喜欢去文保单位和一些被人遗忘的景点作更深入地探讨。
他开博第一篇写的是苏州,“我从2008年8月开始一直到那年的10月,游荡在苏州街头,先后写下了46篇“寻访苏州小园林”博文。我没有去写拙政园、狮子林之类大家都知道的名气很大的景区,而是去了并记下很多被大家遗忘的小园林。”他总是先查找史料或地方志,然后背上自己心爱的相机,走街串巷,踏上寻访的路程。他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自己的博客里,用照片和文字将这些景点完整地呈现出来,而且他的博文很有条理性,往往以系列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在他的博文中,常常配上史集资料,并写下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博文很受大家欢迎。
这46篇博文的发表,不少苏州本地人都不甚了解的小园林被陈克涵挖掘出来了,从而引起苏州当地媒体的关注,有媒体发表了《外地朋友写博客晒苏州——有些地方连老苏州都没去过》一文,报道中这样写道:“记者在‘思泉’的博客里看到介绍苏州景点的博客都被收录在其‘苏沪拾遗,栏目中,在200多篇博文中,介绍苏州的博文占了一半左右,博文有的是介绍苏州的小园林,有的是介绍苏州的各种挢梁,还有的是介绍苏州的名山,仅苏州的小园林,就达40多篇。博客图文并茂,语言直白,图片优美,可读性很强。”对于这样的评价,陈克涵调侃说,“那是因为我退休闲暇没事情干呀!”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思泉”在苏州博友中成了“名人”,那些被遗忘的小园林也因此引起当地人的广泛关注。而在网上,“思泉”更是名声大噪,通过这个平台他认识不少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还组成了博客圈。自2011年起连续四年在沪、苏、浙举办了大型的博友聚会,每次都相谈甚欢,让年迈的博友们“开心得一塌糊涂”。“我们参加聚会的各个年龄层都有,有些年纪比较大的还需要家人陪同,后来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又因为参与聚会的博友年迈的占一定比例,考虑到安全问题才没有继续举办。我们最后一次聚会是在2015年9月20日,在嘉兴的西塘举行的,全国各地的博友来了整整100人”陈克涵说。
行摄嘉兴古运河
打开百度网,搜索“新浪博客旅游博主TOP100”,博主“思泉”排名全国62名。退休后的陈克涵很想用自己博客的影响力,为推介嘉兴出一份力,所以他把嘉兴一些主要景点和举行过的大型活动都纳入自己的博客中,多次做过详尽的描述。景点有嘉兴南湖一大会址,他曾经在建党90周年之际写过50多篇博文来介绍南湖;大型活动!则有每年举办的端午活动等。而之后,各地的博友正是看了他的博文后,专程来到嘉兴。
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在这之前,陈克涵很早就开始关注京杭大运河,2014年3月,他得知运河将要申遗,很想为申遗尽一份力。“因为之前有了苏州那段经历,我就想,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记录京杭大运河的嘉兴段。”陈克涵说,自己从中年起到嘉兴生活、工作,虽然在嘉兴呆了三十年,但因为自己的工作大多是在研究所里完成的,和外界接触不多,也没为嘉兴做出过什么贡献,这次运河要申遗,他就想着自己退休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为嘉兴出一点力。
说干就干,从2014年的3月起,陈克涵踏上了行摄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行程,一走就是一年。“嘉兴段运河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北苏州塘(苏嘉运河)接江苏,南杭州塘(嘉杭运河)连杭州,我从运河进入嘉兴境内王江泾到最后许村这一段,断断续续走了一年。”
在这一年中,陈克涵也并非一帆风顺的,“除了运河沿岸有名的遗产保护点外,我喜欢探寻一些不为人知的景点,很多时候,这些文保点都藏在犄角旮旯,可能并不是一次就能找到,需要去很多次。”时间久了,陈克涵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我一般会先做功课,找到相关史料记载,大致知道要去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到了那边,就是要多问当地人,一而再再而三,实在打听不到结果,我就去当地的文化馆或找到镇上管文化的工作人员,一般他们会有所了解。”但是,在走访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被拒之门外的情形,这个时候,陈克涵会“软磨硬泡”,直到对方答应为止,“我年龄大也占了优势,人家看我岁数大,还来找这些,往往都会行方便之门的。”陈克涵笑着说。
在拍照这件事上,陈克涵尽可能拍一张满意的照片,“要想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往往有很多因素,比如说天气,如果天气不好,那么拍出来的照斤也不会好,这个时候我就会隔几天再来拍,直到基本满意为止。”就是靠着陈克涵这股执着劲,他记录下了嘉兴古运河边的风土人情:一篇篇“嘉兴古运河游”在他博客上更新,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在不断刷新,陈克涵自己都记不清在运河边走过多少路,得到多少人的帮助。
为嘉兴运河文化数据库无偿供照
陈克涵花近一年的时间在博客中更新了108篇“嘉兴古运河”系列文章,他做这些事情纯粹是想推介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给更多的人知道,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拍的照片能进“嘉兴运河文化数据库”。2015年8月14日,他的博客中出现这样一条留言:思泉老师您好,我是嘉兴图书馆的,我们有一个项目,是收录与嘉兴运河有关的资料,现在网上看到您拍的大运河照片,希望能收录到我们图书馆的“嘉兴运河文化数据库”中,不知您是否同意?看到这里,陈克涵不假思索,当即就答应对方,并约定会去一趟嘉兴市图书馆。
三天后,陈克涵赴约,图书馆工作人员给他开具了证明,上写“兹有陈克涵老师拍摄的‘嘉兴古运河游,系列照片,拍摄时间自2014年3月至201
5年1月,共计3661张照片,收录于‘嘉兴运河文化数据库,。该数据库为浙江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由嘉兴市图书馆自建,该数据库以资料保藏为首要目的,纯公益性,无任何商业行为。”陈克涵说,“我并没有统计过自己博客中有多少张关于大运河的照片,只大致知道3000多张,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准确的数据,当我了解到3661张照片他们是一张张从我的博客中下载的(带博客上的水印),我挺感动的,后来,我把自己的一万多张原片(约50余G)全部拷贝给他们,在我看来交给嘉兴市图书馆永久收藏肯定比自己保存好。”
回家后,陈克涵在博客中记录下了这件事,并写道“一直以来,思泉‘顽固’地坚持现在的写法(啰嗦、拖沓)发博文,除了满足部分博友的需求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拍到的照片作注解,在网络上永久保存,希望百年之后,后代还能看到、看懂。如今,能得到市图书馆的青睐并永久收藏,用于公益事业,实在是大喜过望——喜在年近古稀,还能对社会做点贡献。”
我受思泉的影响,跟在思泉的思路后面,也于去年做了一件小事:就是把我编辑的自2009年3月24日开始记录的关于我们苏高中六八届上山下乡黄海农场4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创立的校友录《黄海潮》活动记录集共一十九本,以及精华文章汇编集2本,捐赠给母校图书馆。作为母校我们这一代学生的学习工作状况的一段记录。得到了学校的赞赏。
此外,受思泉的提示,苏州圈吉头邀请我一起于2020年8月去了嘉兴王店,参观游览了那里的一处古园林《曝书亭》。这是思泉一再提请我们注意的秀山八景之一,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有趣的事就在曝书亭中:我与吉头遇到一位老汉,年已79岁,原是学校老师,身体颇健,见我们两个手持相机,知是旅游,就上来与我们交谈,言中告知,他是嘉善人,每年都多次来此看看玩玩,谈到某些游者不自重,将亭中四根青石亭柱乱画乱刻,使文物遭到损坏时颇有愤愤然之情绪,谈到国家政府没有投入更多资金对此修缮,又发出惋惜之声。一张照片拍摄了交谈的瞬间,留下一个回忆。
暑天宅家,瞎摆弄,弄出这些物事来,算作杂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