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023-02-02 08:03:41)
标签:

为往事干杯

画信

续缘

杂谈

分类: 琐事记忆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此文写于2012年6月17日,距今已经十年半有余。
   叙述的是一桩偶然的事情,却让我至今不能忘却,其中的牵线竟是画信续的缘。下面就是拙文,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次作为往事干杯重发,有个别文字修改。

           
画信续缘(上篇)
    这是一篇迟写了十天的文章。迟写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因素组成的,可是主要的却是不知如何来书写。但又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想写,就是笔法拙劣,也将就着写吧,只要能写出我和画信是如何来续缘就行了。
    事情的起源是5月31日,新浪圈友德山的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在美术馆做义工”。讲述的是他为即将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的“庆祝中日邦交四十周年画信及汉字文化展”里帮一位可敬的日本老人布馆的事。我对画信的兴趣由此产生。
    可以说,在此之前,我对什么是画信是一窍不通的,知道了苏州即将举办的这个画信展,自然产生了想去了解一下的想法。同时还从报纸上知道了整个展出时间为六月一日至七日等等诸多信息。
    可是,从六月一日至六日的几天时间里,我却被各种事务缠身,以至于一直想抽空去看看那展览的愿望无法实现。
    六月六日晚上,打开电脑,德山圈友的又一篇博文“画信缘”被我浏览。其中讲到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钱穆的外孙女顾梅女士也是一位中国的画信推广者,并在这次的画信展中将有她和她的同伴画信友的专版展出,名称就叫"同坐"。它取自苏州拙政园中一扇亭之额“与谁同坐轩”,还讲到了他与顾梅女士之间的交往经过、讲到了自己还有两幅画信也在此次的展览中展出,等等。
    这下,我的心被彻底的勾起,我想无论如何在明天的最后一天展出时间里,一定要去看看这个展览,否则,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看到这样的画信展?
    七日,仍然是一天的忙碌。但在下午近三点半的时候,我终于憋不住了,拿起相机包就冲出了家门,骑上小电驴一路上竟然全是绿灯,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到了美术馆门口,赶在4点停止进馆的时间前,走进了美术馆里的画信展!
    走进美术馆就往展厅里跑,整个展厅里满是布展的画信版块。一路走,一边看,还不时地拿起相机拍摄,希望能一下子发现这块与众不同的“同坐”版面。等一圈走过来并未发现,心中有些焦急,而时间已经是4点20分,里面的工作人员开始催促观看人员退场。我就近问一位安保:咱们中国的布展在哪个方位?他顺手一指楼上,我转头就往楼上跑,甚至来不及向他道个谢!令人失望的是,楼上布展的是中国的画展,却是一个名叫“第四届儿童画、动漫精品展”的画展。
    赶紧又回到下一层。再找了另一个安保人员问讯,这次回答精确:是在下一层的东北角。我又匆匆走到楼梯口,却被那称之为安保班长的高个子喝住:不能下去!
    我停住了脚,等着他赶到身前。我用和风细雨的语气和他商量:我就是赶过来想看这画信展中的中国版块的,你让我下去看一眼。最多一两分钟就上来。“不行!”安保班长坚定地回答:“下面已经开始撤展了,我们得为展品的安全着想。”
    我还是心不死,就和他软磨:“如果你认为不放心展品的安全,就请你陪着我一起下去,我保证只看两分钟。”我想,只要他同意我下去或者跟着我下去,我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整个中国版块全部拍下来,然后回家慢慢欣赏,也算是抓住了最后的参观机会。心理上也是可以得到满足和安慰的。
    可是无论如何的软磨硬泡,安保班长就是不同意,而且要我马上离开美术馆。还有点用肢体语言表示要赶我离开的意思。
    实在是无法讲通了,我的心里郁闷极了!嗓门也有点高了:“刚才和你讲了这么多,如果你当时就同意,我不就已经回上来了吗?你怎么就不理解一个老人的心思呢?”一边说着,一边极不情愿地慢慢地往大门口移动着脚步。
    到了大门口,我最后的回过头,朝里望了一眼,心想,看来我和画信的缘分将拜拜了。
然而,就在我转过身子即将跨出大门的一瞬间,我突然发现一个人站在我面前!她个子不高,披着长发,带着一副眼镜,脸上露出一丝焦虑的神态。
    似曾见过!我脑子飞快地转动,马上定格在德山圈友的博客中的一张照片上:顾梅!我脱口而出!
    “是我。”她答道,“你是......”她疑惑我何以能一眼就喊出她的名字。
    “我是专门赶来想最后看一下你的画信展的粉丝。”我像捞到了最后的稻草一样,并且扛出了德山圈友的大名作标榜,“我叫吴伟成,是赵宽仁的同学,可是他们不让我最后看一眼这个画信展。”
    “我就是听到上面有人在争执,估计是有最后的参观者被阻拦了,跑到门口也没找到是谁?结果是你呀!”说着,顾梅转过身,帮我和旁边的安保做起了解释:“我一直待到闭馆,就是想看一看,有没有最后的参观者,并为他们作最后的讲解。”
    “现在,这位先生赶来了,却没有看到。我来陪着他下去,一会儿就上来,行吗?”顾梅和他们作了最后的争取。
    “不行!不但不行,你上来了,也不能再下去了。这是规定!”安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
    就这样,两个最后的非美术馆工作人员,被迫离开了苏州美术馆。大门被关上了!
    我和顾梅都似乎不愿意才相遇就分手,相继在美术馆外的荷花池边坐了下来。
    初次的见面就有说不尽的话语,顾梅对我没能看到画信展的遗憾,表示了理解。她从包里拿出了两张宣纸,“这是我今天下午在画信展里临摹的山路智惠的一幅画作。你可以看看,拍个照吧。减少一点你的遗憾。”
    接着,她拿出两张明信片,同时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毛笔,在其中的一张上写了起来:“虽然拿出了全部的勇气,可是还是有一丝遗憾,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自己!”
    问清了我的名字的写法,在收信人栏里写下了:吴伟成先生收。在寄信人栏里写下了:梅子,2012.6.7.
    明信片的反面就是她已经画上的“同坐”画信。在上面她又写上了两行字:“虽然也很努力,但是看了智惠,才知道不断学习是多么重要。”
    当她把这张画信递到我的手中时,我是连声道谢。她也笑了,说:这样你的遗憾已经减少了很多了吧?
    我当然很满足,也很感激她,连声称谢!她说:明天是闭馆,上午八点我和几个同学要来拆卸展板,如果你能有时间,又还是想看画信展,那八点前到门口,我来想法把你带进去,就说是来帮忙的。
    这时,有一位老阿姨散步走过,我在征得顾梅女士同意的情况下,拿出了相机,调好镜头,交给了这位阿姨,于是在闭了馆的门口,留下了我和顾梅教授的一张合影。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在交换了相互的QQ邮箱,我们分头离开了这关闭着大门的苏州美术馆。
    明天上午,我会再去吗?还能再次和顾梅教授相见并交谈吗?下篇再叙。

         
画信续缘(下篇)
    上面讲了我在画信展的最后时刻遭遇阻拦,以至于没有看见中国版块和在门口遇见顾梅教授,接受了她赠送给我的同坐画信。并知道了8日上午,将是中国版块拆卸的日子。
    第二天(8日)上午,是我约定的去看专家门诊的日子。如何挤出这个上午八点的时间呢,我很是动了一点脑筋。
    清晨6点,我早早地起了床,赶去排队候诊,却已经排到了8号,按时间推算,应该就是上午8点半左右可以轮到我。咋办呢?事情就是这么的凑巧!排在1号的一位女士跟我说“我是替我的亲戚来排队的,他大概要八点多才能到医院。”
    我迅速地和她交换了意见,同时交换了牌号,并连连说谢谢!这样,我变成了第一号。看完病后,没顾上付钱配药。蹬上我的小电驴就往苏州美术馆跑!八点前赶到了美术馆门口。大门尚未开启,在门口等待的空隙里,拍了两张正在盛开的荷花。也是稍稍平静一下心情。
    远远地看见一个熟悉身影走来,旁边还有她的学生。我迎上前去。仿佛是久别的我们,两双手又握到一起!
    顾教授嘱咐我以帮忙的义工名义进门签到。进了大门,走入下一层,我终于来到了已经闭馆、但仍挂在墙上的中国版块的画信展面前!
    接下来就是,一边是顾教授的娓娓讲解,一边是我不停地点头,同时不断地按动相机。近一个小时的交谈很快地过去了。
    这次的中国画信展是由三个画信社联合展出,同坐画信社牵头。两大块展出表现的是山和树。山高无止境,树大能庇荫。只要能同坐在一起,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理解。
    在顾梅教授的指点下,我很快找到了德山圈友的两幅画信。
    我也找到了我喜爱的三幅画信:玥、牛、缘。我对顾梅说,我女儿的名字是我给取的,就是单名一个玥字;我是属牛的,而且牛脾气蛮重,昨天要不是和那个安保班长顶牛了起来,从而惊动了你跑上来,可能我就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你,岂不是有缘?说完,两人都笑了起来。
    顾教授也挑了几张画信讲给我听:她的父母也是颇有造诣的老人:父亲曾为这小小麻雀画了有千张之多,妈妈说,笑口常开代表着他们对待人生的哲理。而她的八岁儿子说了这样的话:“妈妈把我最丑的画拿来展览,我都难为情死了。”说得我俩哈哈大笑。
    当顾梅问我这些画信中那幅最美时,我环顾四周而上下搜索。她指着一幅幼儿园小孩画的人形像说:我曾经给幼儿园的小孩子讲授如何制作画信。课程结束时,一个小孩就画了这幅画信送给我,并说,这画信上的人就是顾老师。顾问,为什么要画我呢?小孩回答:因为我爱你!所以,顾教授说,这幅最美!
    接下来,顾梅女士讲起了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与日本画信名人山路智惠的相遇,因手上正好没有明信片,就用智惠掏出的餐巾纸现场制作了画信,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她还说,像这样的四拼画信,也是一种尝试。
    就在即将进行拆卸的最后几秒钟,顾老师席地而坐。要求我为她拍下最后一张画信展前的照片。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刻的凝结。我答应回去就用QQ邮给她。
    当我又要离开美术馆的时候,顾梅教授已经通过我们间的谈话知道我有一个喜欢画画的小外孙。当即,又拿出了她的明信片和毛笔。在上面写下了给我小外孙的寄言:“尧尧一年级了,从这里起步,可以走很远,山路智惠就是例子。”反面则是彩笔写的:“孩子的成长,美感的养成。”
    如果说德山圈友是在尚未开馆前就欣赏了这个画信展的第一人,那么,我是否可以说是已经闭馆后,才欣赏到这个画信展的最后一人?
    不管前与后,是德山圈友把这个画信展将我和画信牵连在了一起,并从此也认识了顾梅教授。首先的功劳就得归于德山圈友!因此,德山圈友的博文标题起名为“画信缘”,我的这篇博文就起名为“画信续缘”当无问题。
                                                                                         (2012-06-17 )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230202为往事干杯之七:画信续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