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2009长江之旅(八)烟雨黄鹤楼
结束了九江的游玩,回到船上已近黄昏,游船随即继续往西行驶。半夜时分船过安庆、黄石,在第二天的早7点左右,驶进了武汉地界。
武汉不愧为中部大都市,九州通衢,辽幅广大。在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近岸行驰,船才停靠在武汉港汉口码头。
在这里遭遇了30年未遇的大雨(导游语),但没能阻挡我们的游兴。船一靠码头,随即上岸,冒雨坐车驶向在武汉的首站目的地:黄鹤楼。雨中游黄鹤楼,照片不行,就文字多写一些吧。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气势恢宏。千余年来赢得多少文人墨客的称颂与赞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传之久远。
但民间传说更能吸引游人的兴趣:有一家姓辛的在黄鹤山上卖酒,有道士前来饮酒,辛家并不索要酒钱。道士临别时,随手用桔皮在墙上画了只黄鹤,酒客拍手即下来起舞,辛家酒店生意自此日益红火。10多年后,道士又来到此地,吹起玉笛,跨鹤仙游而去。辛家于是在此地建了黄鹤楼,以示纪念。(楼内一层大厅内高9米、宽6米的彩色瓷画《白云黄鹤图》,就生动逼真的再现了黄鹤楼的来历。)
千余年来,黄鹤楼屡毁屡建,始终不废。唐代以前是木结构的两层高楼,宋代以后则变成三层。晚清时,黄鹤楼凡三层,高七丈二,加铜顶九尺,共有翘角30多个,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气势辉煌。(楼内二层大厅内,就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6个时期的黄鹤楼模型。)
三层楼内有组画《人文荟萃》,再现了李白、崔颢、岳飞、陆游、辛弃疾、黄遵宪、康有为等登楼赋诗的情景。
登上黄鹤楼五层,只见楼四周建有铜雕、牌坊等,在雨中,远处的长江大桥、高楼给人一种朦胧蓬勃气势的感觉。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默念着毛主席的诗句更是因景生情,有感而发。
在崔颢的题咏壁前有搁笔亭,传说是李白到此后,见了崔颢的题诗,自认不如而搁笔。
下楼后,雨已小了很多。赶紧将进门时不便拍摄的景色重新照了一些,算是对本次游览做个交代。
1、夜过安庆黄石的船拍:
2、清晨船到武汉港:
3、烟雨黄鹤楼:
4、几处景点拍摄:
5、楼内的拍摄:
6、楼顶的眺望:
7、回到地面:

下集雨中东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