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021-02-09 08:23:01)
标签:

姑苏十景

杂谈

分类: 家乡面貌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介绍古代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的文章。讲了苏州在500多年前的十大景色。同时配有苏州500多年前的画家文伯仁的十景画作。今将它重新翻出来,稍作整理,作为回忆苏州以前的美丽景色文章,以飨爱好游山玩水的博友。原作者心随云飞杨,一并在此感谢。
       文章整理如下:
  500多年前苏州画家文伯仁画出了“姑苏十景"图。现在500年过去了,"姑苏十景”还好吗?
  这十幅图就是一部苏州历史文化发生、发展、积淀的最形象的教课书。苏州的吴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秀美山川地理,苏州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一些风俗习惯的约定俗成,也可以在这十幅图中窥探到一二。现按十景产生的时间为序,对照现实中的十景作一比较,看看古代姑苏十景现在是否安好。由此作为了解苏州历史文化,古人游览苏州的一篇旅游指南。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一景:虎丘夜月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早在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島,后经滄海桑田,变成了平原上的一座小山,故名“海涌山"。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高约36米,山虽不高,但怪石众多,沟壑纵横,悬崖壁立,千年虎丘塔矗立山巅。历代文人雅士在虎丘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题咏,处处散发着文人气息。故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作为苏州第一美景当之无愧。二千多年来虎丘一直是苏州的骄傲。其中许多历史掌故,民间传说更增添了虎丘的人文光彩和诱人魅力。"虎丘剑池"四字原为颜正卿所提写,后虎丘两字漫漶了,由后人补写,笔力不如颜字,故苏州人称之为"真剑池,假虎丘"。虎丘剑池是景区的核心部位,"风壑云泉"四个蒼劲有力的摩崖石刻充分体现了剑池的风貌特证。剑池水底可能是吴王阖闾的墓室大门。如开启大门可能有损千年古塔,故一直未能开启。相传墓室内藏有三千把青铜宝剑则又是一个传说。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文物,十分珍贵。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宝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二景:灵岩雪霁
  灵岩山位于苏州西郊,地处苏州城与太湖的中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灵岩山灵秀俊逸,山上怪石嶙峋,松林满山,殿宇雄伟,古塔耸立,尤多吴宫遗迹。
  现灵岩寺院规模宏大,是中国著名佛教净土宗道场之一
  秀峰古刹的灵岩山与苏州古城同岁,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中国第一美女西施的传说,吸引了历代名人雅士登山访古凭吊。如南朝梁简文帝、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宋范仲淹、宋释圆照、吴文英等,明朝文征明、唐寅、高启等,清朝康熙、乾隆二帝,他们都有有诗文流传于世。
  近代印光法师乃佛教界泰斗、净土宗一代宗师,东南亚印光派创始人。他在灵岩寺指导创办的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更是道风所播,法化广被,名遍远近。
  灵岩山多奇石,状如灵芝,故名"灵岩山"。虽然奇石怪岩滿山,但灵岩山长满了大量的松树,整个山体隐蔽于郁郁葱葱的松林中,象一块碧玉镶嵌于苏州的西郊。
  登上灵岩山,向西可远望一箭采香泾直通碧波万倾的太湖; 向东可展视姑苏城的万家灯火。灵岩山至今仍是苏州最杰出的风景之一。
  游灵岩山时最使人们感兴趣的是寻找西施美女的遗跡。在山顶寺院的西面是一座花园,相传就是馆娃宫的后花园,俗称山顶花园。吴王为娱乐西施,在园内建有"浣花池"、"玩月池"、"吴王井"。井北有假山,传为西施梳妆之所。
       灵岩山的最高处有琴台,相传西施于此操琴。因西施喜欢听木屟在地上发出的声音,于是吴王专门建了一条下面架空的走廊,供宫女们穿着木屟在廊上娱乐,故为"响屟廊"。游灵岩山最能引发思古之幽情,故灵岩山不愧为姑苏名胜古跡最佳处。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三景:胥江竞渡
  在苏州历史上先有太湖,再有伍子胥,再有苏州城,然后再有胥江。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设计建造了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又主持开挖了第一条从苏州出发向西流入太湖的人工运河,全长28公里,即“胥江",于是太湖水经胥江源源不断流进苏州城。这在苏州地区水系当中,除了长江、运河,第三把交椅当属胥江。
  伍子胥(公元前559~前484)。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员,字子胥。公元前522年,其父伍奢被杀,他逃亡经过宋、郑等国入吴。后帮公子光(即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得王位,被吴王阖闾封为吴国大夫,然后又协助阖闾整军经武,以致国势日盛。
  春秋末年在吴越之战中,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战胜越国。越王勾践采取了委屈求全,卧薪尝胆的策略,假意要求议和,以图麻痺吴王,报仇复国。伍子胥洞悉越王勾践的图谋,竭力谏议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称霸,被权奸伯嚭诬陷,致使吴王夫差赐其自杀冤死,并投尸于胥江之中,吴地百姓为纪念伍子胥,为他立祠于江边,每五月五曰在胥江上竞渡投棕子以纪念,比纪念屈原早了二百多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胥门,是伍子胥设计建造的苏州城八大城门之一,位于城西偏南的位置。一说城门面向姑胥山方向,胥江也是从姑胥山旁流入太湖,故称胥门 ; 另一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将其头颅悬于胥门城楼,苏州百姓为纪念他故称胥门。
  胥门一直是历朝中央政府通达政令,加强集权统治的地方。朝庭官员下江南到苏州通过京杭大运河转入胥江直达胥门官码头,故胥门建有"接官厅",是负责迎送中央政府官员的地方。
  清末民初后,胥门逐渐衰落,除一座贯通城内外的万年桥外,城墙城门渐渐淹没在一片民房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在清理整顿胥门附近民居时,居然在一户居民家的后墙发现了历经千年的古胥门。于是政府加大了这一地区的清理。不仅恢复了古胥门,还重新整修了"接官厅",建成了百花洲公园,树起了伍子胥石雕像。胥门也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胥门、胥江边已建成胥门广场,百花洲公园,还有绕护城河游览的重要游船码头,以及2003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主会场。每年的苏州市丝绸旅游节都在此处举行盛大的花船巡游和胥江竞渡。成为苏州市的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天都要迎接大批的中外旅游者游览。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四景:石湖秋泛
  石湖原是太湖的一个内湾,东面是水网交错的郊外田园。西面有横山、上方山、七子山几座山从北至南横亘其间,山虽不高,但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林涛蒼蒼,在石湖千倾绿波的衬托下一派温山软水的景色,不逊杭州西湖。
  石湖的历史可以追逆至2500多年前的春秋吴越时期。它既富有温婉爱情的浪漫,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热血之地。石湖曾是吴国夫差的王宫宥苑,他与西施曾泛舟于此。吴国灭亡后,越国功巨范蠡曾与西施隐居于此,后携西施乘船从石湖出发隐退于江湖。
  石湖也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越灭吴就是通过石湖攻入吴国国都的。
  石湖的秀美和历史,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的追捧。南宋时期,从石湖边走出了一位苏州藉大诗人范成大,号石湖居士。他在朝为官时曾出使金朝,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后隐居石湖,以石湖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写出了六十首七绝《四时田园杂兴》。记录与描绘了当时石湖周围农村和人民悲喜愁苦的生活状态。被文学史界誉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的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石湖行春桥是石湖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知什么时候苏州人形成了一年一度农历八月十八游石湖的习俗。届时全城男女老少都要结伴暢游石湖,直至深夜。而石湖行春桥畔正是赏月的好去处。到了晚上,十八的月亮还是比较圆亮的,月亮映入行春桥的九个桥孔中,湖面上会形成一串月亮的倒影,俗称"石湖串月"。
        八月十八游石湖的习俗500多年前的明代就有。文伯仁的“石湖秋泛”画的就是秋游石湖的景色。
  近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在一天天扩大,原本地处苏州城郊的石湖也慢慢溶入了城市。经过对石湖多时间的整治,石湖变得更美了,成了苏州的西湖。苏东坡有首咏西湖的诗中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把西湖改成石湖,那是最确切不过了:因为西施没有在西湖上泛舟,但她确确实实在石湖中坐过船。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五景:洞庭春色
  苏州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洞庭东山与洞庭西山组成,东山是伸入太湖之中的一座半岛,上面有洞山与庭山,故称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中的岛屿,是全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因位于东山的西面,隔湖相望,故称洞庭西山。
  洞庭东西山是大自然赐于苏州人民的最好礼物。风光旖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登高远望湖中群岛、峰峦坞谷、湖湾人家、近山远水,——映入眼帘,把您带入“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的诗请画意中。同时沧桑的历史变迁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奇的传说,这里有吴越争霸的兵场村、西施避暑的消夏湾、天象奇观的石公山、道家仙府的林屋洞、烟火缭绕的包山寺,以及藤樟古幽的罗汉寺等,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洞庭东西山的气候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能呈现出不同诱人的景色。这里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勤劳。月月有香花、季季有鲜果,一年十八熟、天天有鱼虾。洞庭山碧螺春、东山枇杷、西山杨梅、大佛手白果、九家种板栗、莫厘、飘渺峰的水晶石榴以及银鱼、白鱼、白虾的“太湖三白”,饮誉海内外。每到花果茶叶上市之时,东西山更是游人如织。由于岛上非常安静,且消费便宜,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特别适合游人逗留,一直是苏州文人雅士特别亲睐的地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太湖渔洋山修建起了连跨三个小岛直通西山岛的太湖大桥,从此进出东西山,往来都有各自的专用通道。太湖大桥似一条巨龙横卧于碧波万波的太湖中,与四周的青山绿水共同组成了一幅超越千古的美丽画卷。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六景:邓尉观梅
  苏州西南的光福有座山,因东汉第一开国功臣邓禹官封太尉,后隐居于此,故名邓尉山。是我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每当梅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梅花,繁花似雪,暗香浮动,非常漂亮,微风吹过,香飘数里。
  梅花盛开时节,苏州人倾城而出,去邓尉观梅,逐渐形成风俗。明代画家文伯仁画的就是这一风俗景观。
    邓尉梅花遐迩闻名,每当梅花盛开之时,各地游人接踵而来。清代诗人龚自珍写出的《病梅馆记》,起句就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邓尉观梅花最盛时期要数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的巡抚大臣宋荦(牢lao)游邓尉梅花林中,处处暗香浮动,花枝纷披,满山遍野白皑皑一片,似乎无边无垠,不禁雅兴勃发,在山崖上题写了“香雪海”三个大字。康熙帝六次南巡,曾数度于此驻跸。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邓尉探梅,一时间使“香雪海”成了江南梅苑中的一个宠儿。
  香雪海的梅花主要包括乌梅、绿梅、红梅和白梅,乌梅和绿梅的数量最少,也最为珍贵。花期从正月十五开始,大约可延续一个月左右。近年来由于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邓尉梅花越开越盛,观梅的场面也越来越大,已成了苏州在正月里的一件盛事。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七景:宝塔献瑞,
  据史书记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吴主孙权在苏州建造了一座"普济禅寺"。赤乌十年,孙权为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又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它是苏州诸塔中名气仅次于虎丘云岩寺塔。
  “瑞光寺塔”的砖砌塔身高44.42米。为八面七层,形体古朴,是砖木结构阁楼式塔的典型建筑,塔顶有层檐。塔由外壁、回廊及塔心组成。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保存了唐宋多层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1978年4月,苏州文管部门在该塔的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经过鉴定考证,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座真珠舍利宝幢(北宋),现已成了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从塔的第二层塔心的窖穴发现的文物中,年号题记的下限是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因此可以肯定,现存“瑞光寺塔”一至三层地面塔身是北宋初期遗物。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瑞光塔院其他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仅剩一座孤零零破旧不堪的塔身。自发现瑞光塔文物后,苏州市政府紧急采取措施,抢救性地整修了宝塔。八十年代初,市政府将瑞光塔和附近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整合成一体,组建了盘门三景旅游区,成了苏州古城的名胜。
  盘门始建于春秋吴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虽经历代多次修补加固,但位置基本未变。由于吴国在辰位,越国在已位,因此刻林木作蟠龙镇北,面向越国,以示吴国征服越国之意,故名“蟠门”。后因城门内水道萦回交错,改称“盘门”。历史上盘门一带的繁华仅次于阊,胥二门。盘门是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迹,其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八景:江邨渔火
  唐代诗人张继一首七绝《枫桥夜泊》唱出了一个千年不朽的景点。在苏州城阊门西九里处有一座"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在此任主持,故亦名寒山寺。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用精确而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受到后世的追捧。江邨渔火也成了抒发愁思的一个典型意象。
  继张继《枫桥夜泊》诗后,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枫桥的诗不胜枚举。其中名篇不绝。如杜牧《怀吴中冯秀才》诗云: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惟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投笔从戎,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末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明代诗人高启在《泊枫桥》中发出这样的感叹: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寒山寺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除夕夜都要举行听钟声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在元旦到来的第一时间,呤听寒山寺敲响的108下钟声,为新一年的到来,祈福全市人民,全国人民新年安康幸福。
  九十年代一首以《枫桥夜泊》为蓝本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唱彻了全球的华人,又一次将江枫渔火,枫桥愁思推广到了全世界。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九景:滄浪清夏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是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江南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代表着宋朝的艺术风格。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建于全园最高处的山顶上,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俞樾所书。石柱上所刻对联: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园内建有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
  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是苏州人民对2500年来对苏州经济、文化、民生、历史作出貢献的名臣、圣贤的褒奖和纪念。
  沧浪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它为后来的苏州园林甲天下开了一个好头。沧浪亭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被第一批收入苏州园林名录。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第十景:支硎春晓 
  大概四十岁前的年轻人多不知苏州有个叫支硎的地方。苏州西郊十多公里外有个支英村,村旁有二座小山包,属于天平山的余脉。小山包上先后出现了四座新建的庙宇,规模中等,山坡上还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小山庙,共五座。
  现苏州高新区已发展到了小山包前,支英村变成了支英街,二座小山也改名为观音山,通过山前的马路起名观音山路。支硎春晓这个景点应该说是湮没在历史尘埃中了。
       座落在观音山脚下、观音山路边的新建的"观音寺",亦称为“中峰寺”。山门前的石牌坊上题刻"支硎古刹"四字。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210209古代de姑苏十景现今可安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