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5在吴中博物馆听《吴地非遗的生态视界》讲座记
本月12日下午,我赶往吴中博物馆,去听一场名为《吴地非遗的生态视界》的讲座。讲座人是我的新浪苏州博友、苏州非遗保护办公室的老主任龚平。博友习惯称呼他为姑苏大公。
上一次听大公的讲座还是在三年前的尹山湖美术馆,讲解的内容也是关于非遗的。但这次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和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点外,讲座内容延伸到了探讨以生态性角度解读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层面。这就使得对苏州本市的非遗保护、除了传统的人文自然性外,还加入了生态性的要求,特别是具体的操作与实行中,苏州摈弃了别人习惯的以级别、类别、区域为展示脉络的传统思路,转为向世人讲述一个沿着苏州人与苏州城的生命线,从日常生产、生活里寻找苏州的非遗项目中原生态踪迹的动人故事。这个思路在苏州的非遗展示馆中得到了妥帖的实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切合苏州实际,有创造性地延续和展示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就表现为“四个一”到“一个一”。即苏州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和人生礼仪的一生。这个排序说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存在于我们每一位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存在于申报成功之后。如此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态苏州。
当然这是基于苏州有一批非遗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众多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优势突出、具有苏州造物的特征。最主要还是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生态链特色明显。还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类集聚分布的特点。
在这个方面,龚主任花了较多时间来说明。
关于延伸探讨“以生态性角度解读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问题时,龚主任提出了三大要求:1、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2、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生态。3、要迎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生态。
也就是说在分类保护时除了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外,一定要开展区域性整体保护。也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只有融入生活,才有存续的生命力。而且,就非遗项目来说除了“唯一性”和“复制性”外,必须融入“创意性”,而这个创意则主要体现在创新理念、创新设计、创新功能、创新题材、创新技艺、创新材料、创新工具等多个方面。
最后龚主任强调:仅仅有上述的创新还不够,还必须加入“从艺者层面的认识理念和团队建设”以及“项目层面的融资、孵化、落地”等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从保护非遗的自然生态到培育非遗的人文生态,到迎接非遗的基因生态。
有趣的是,在讲座中,龚主任多次提到了包括我在内的苏州新浪博友参与非遗保护活动的事。如一起到胜浦拍摄“江南水乡妇女服饰”和“宣卷”的活动、苏州非遗馆中市井生活馆内时时循环播放的“苏州叫卖声”的录制等,直到去年夏天,吴中区的广播电视媒体记者还专门在非遗馆里现场采访了我们,一起回忆当时为苏州非遗保护志愿服务的点滴体会。
讲座后,按照主持人的安排,还有现场的提问与解答程序,给了听众与主讲人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形式。
听讲座时,带了相机,因此有了一些照片来辅助记录这场讲座中的某些瞬间。以帮助加深对讲座内容的完善理解。
1、讲座开始前的热心听众、主办方的设备调试与交换意见、宣布讲座开始。
2、龚主任讲座时的认真,让人佩服他的博学。
3、现场听众的聚精会神,看出多是非遗的忠实信徒:
4、讲座后的提问、对话场景即拍:
5、龚主任与新浪博友以及听众的留影:
6、找出了上次胜浦活动时与龚主任在一起的有关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