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2020-09-03 08:35:50)
标签:

历史文化古镇

浒墅八景

杂谈

分类: 家乡面貌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浒关,又称浒墅关,或称浒墅,原是吴县的第一大镇,离苏州古城也不过11公里。苏州人则基本简称为浒关。年轻时,从苏州去浒关,公交车一过白洋湾,就基本进入浒关的地界了。那是夏天睡的凉席以浒关出的为最,就是因为那里的席草质量最好。上高中时,有多位同学家住浒关,于是成了每年都要去那里的理由之一。改革开放、从乡下回城后,单位搞机械化改造,输送机选购了浒关一家机械厂的产品,也是多次往来于苏州到浒关之间。直到退休后,也是经常去往属于浒关范围内的文昌阁、白荡公园、阳山森林公园等地游玩。因此对浒关一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南宋的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用最简洁的笔墨,写下了一首诗《将近浒墅望见虎丘》,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浒墅人家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画卷。诗曰:
    浒墅人家远树前,虎丘山色夕阳边。
    石桥分水入别港,茅屋垂杨系钓船。
    我因年前获得了一套高新区文联编撰的《文萃丛书》,其中有《阳山耸翠》篇记录了《虎疁八咏》,阅读后兴致大发,遂整理文本,压缩文字,写就此篇,以作怀念追忆浒关八景。并给予它深情的赞美!

    有着千年文化沉淀的浒墅关,可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真山真水搭起它的骨骼和肌理里,容入了诸多文人墨客的血脉和灵魂。因此,也留下了诸多的佳景绝句。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乾隆年间,苏州府司马林良铨因父母丧事居忧浒墅关,期间同镇上的才子们一起吟咏,席间,谈论浒墅关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编纂成“ 浒墅八景 ”,因浒墅关又名虎疁,所以又被称作“ 虎疁八咏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1、昌阁风桅:这原是乾隆皇帝的口誉,成为浒墅关象征性的第一景观。
    明、清年代,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大运河里船只骤增,南来北往的农船、商船、各类运输船只经过这里,特别是在浒墅关至枫桥的这段运河上,船只集中,穿梭往来。河中鼓帆的,岸边停泊的,形成了桅墙林立、动静相间、鳞次栉比的一派运河“风桅”景象。
    乾隆南巡到浒关,登临文昌阁时看到这一派壮观景象,脱口而出“昌阁风桅”四个字。自此,浒墅关文人便推这一景咏为八景之首。
     现在。运河上跑的都是轮船,帆船已不见踪影,“昌阁风桅”也已不存在了。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2、龙华晚钟:龙华即浒关龙华寺,又名广福庵,初建于唐代,宋宝庆二年重建,明景泰年间在庵右侧栽植银杏,清嘉靖年间大殿改建成楼阁,在庵旁建文正公书院,康熙首次南巡时驻跸龙华寺,视察浒关河工及江南赋粮情况,受到当时寺僧超揆偕众、恭候迎接盛况。陪同康熙的裕亲王赐匾《龙华寺》,自此广福庵改称龙华寺。
    乾隆时期,龙华寺香火更加鼎盛,外地前来进香的香客络绎不断,“栖客庐斋之房,铙鼓鱼螺钟磬”,香火日夜萦绕在寺院上空。
    解放后,龙华寺改建为学校,此景也已不存。近年据说政府正考虑恢复龙华寺,不知这龙华晚钟景象何时重现。
     录清朝朱日望《龙华晚钟》诗一首,可想像当时盛况:
    依约寒山夜半声,龙华萧寺晚钟鸣。
    粥鱼初静月初上,木叶渐疏风渐清。
    响落诸天空万虑,敲残尘梦忆三生。
    蒲团禅板前身事,认取灵光一点明。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3、浮桥夜月:浮桥即关桥,这是自明朝以来,浒墅关上的一处特殊景点。据《浒墅关志》记载,“浮桥即关口巨舟也,关以桥启闭。”
    以浮桥启闭实现通航与拦检船只。是明朝时设关的一个发明。当时曾设有“一镇两关”的浮桥有南北两处,后来在泰昌元年时(1620)取消了北津桥处的北关。
    浮桥夜月的关桥在原蚕校门口与下塘蚕机厂沿河大门偏北处。河沿原设有一 御碑,碑示“军民臣等在此一律下马”的皇帝御诏,阳文正楷、十分显眼,浮桥白天开启,晚间关闭,故形成“浮桥夜月”的特殊景观,它同白天的喧嚣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随着关卡的撤除,此景也随之消亡。也录清朝凌寿祺的《赏浮桥》诗一首:
    人嚣嚣,舟招招,放关日日当空朝。
    造舟为梁始周制,雄关一锁资启闭。
    月绰绰,舟影影,神洲远物集于焉。
    铁索一声篙一撩,关民共赏浮桥景。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4、渔庄夕照:渔庄在原庵桥头 ,即现在的浒新街俞家场。明清时有东、西 渔庄。渔庄和庵桥均得名于其西南相邻的龙华寺。
    浒墅关东面的大片水网,产生了许多从事打渔为生涯的渔家。渔家经过一天的辛劳捕渔后,晚归渔庄。庵桥头水港里的舣棹小舟,都集中在附近庵桥渔庄的浜兜水港里,斜阳西下时的渔竿网桅映影里,渔庄、竹竿、网纬组成的了此渔庄夕照景观 。
    明代吴铠(浒关人)有诗云:嚣尘割断百花庄,舣棹刚逢晚秋凉;夹岸沦涟看宿涨,一竿烟雨拴斜阳。舷歌欸乃声争和,画本流传墨有光;渔火江枫成绝唱,天教独占小沧浪。
    此景也因庵桥、彩云桥河道变迁而成遗迹。录清朝凌寿祺《渔庄》诗记之:
    僻处居然空谷音,两村百室亦林林。
    是谁埋玉荒园古,端合垂竿绿树阴。
    稻熟秋风千亩近,波添春涨一溪深。
    夕阳渔浦皆诗料,收入茆堂细细吟。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5、南河榆荫:南河是关卡稍南、运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太湖水自西东流到镇西四河口处,分成了两股水流;一股径直流至竹青桥口的龙华塘,交汇于运河;另一股则与青石溪合并后,向南经仪桥后再折东至关南,在崇福桥南注入运河。因河在关卡南,故名南河。
    那时南河旁桑树、榆树成林成片,绿荫苍苍,附近还有“鸣凤坊”。故成一景。也录明朝王稺登诗一首《出许市》记之:
    贡湖出水入疁地,关南曲水乘榆荫。
    清波岸滩舴仰天,工师槌音入梦境。
    此景因张家桥移建也已废。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6、白荡菱歌:白荡当地俗唤“大白荡”。荡开宛如琵琶,西通阳山东南的白马涧,东流注入运河董公堤的佘桥口。古诗云:“阳山山水活,泻入白荡里;养得菱棵肥,水清实累累”。自古以来,白荡盛产白菱。
    《浒墅关志》中记载:“居人以种菱为业,白菱之名始于此”。“四角壳薄而坚实,则菱也……浒墅名之曰白菱,处处种之,出佘桥者尤佳”。
    今白荡已改造成为白荡公园,菱歌也已消失。仍录清吴铠的《白荡菱歌》诗一首记之:
    荡开十里欲浮天,到处栽菱不种莲。
    花影重重堆雪白,歌喉串串贯珠圆。
    渔家旧业田先熟,小女新腔曲未全。
    佘桥一带风物好,秋来采采荡轻船。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7、管山春眺:管山现称观山,又唤獾山。传晋朝时,有个叫管霄霞的“白鹤道人”在此修道炼丹,炼就成仙后乘鹤而去,留下“丹井”,因此得名管山、鹤峰和丹井。这丹井即是一洼水潭,今仍存。管山是阳山的东北支脉,山头怪石嶙峋,巉岩壁立,虽不似天平山有名,却因山形似狻貌,姿态似窥探欲扑向狮山的“回望虎丘”。
    管山不仅有春眺美景,还有摩崖石刻,书法亦醉人。有胡善书“仙人洞“,沈泓华书“来鹤峰”“积翠峰”等题字,笔力苍遒,字体荡气迥异。张祥河于道光二十七年刻有大楷“管山”两字,直径1米余。管山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邵源有《春晚游管山杂兴》诗云:“陌上共与往复还,踏青女士斗风鬟;疁溪好景唯三月,一路莺啼到管山。石壁高高耸翠微,云岩塔影看依稀;道人指点烟深处,半是山晖半夕晖。路近何妨竟日游,柴门归去不须舟;中途随意沽村酒,杖有青钱在杖头”。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8、秦余积雪:秦余是指秦余杭山,阳山的别名,主峰称箭阙山,海拔338.2米,为苏州第二高山。
    清王士祯曾作《浒墅舟中眺阳山积雪》五言,描绘出雪霁后的佳景,也引来了“秦余积雪”名咏吴中。诗云:“日出阳山外,参差见几峰;依稀露烟霭,窈窕明云松。勿忆梅花发,清溪深万重;扁舟欲乘与,杳杳暮天钟。”
    清朝凌寿祺也有《秦余雪霁即景》诗赞美之:
    四飞雪积盖清池,千仞岩泉透翠微。
    山僧未汲春山近,井泉跳蛙岂易知。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200903追忆浒墅关的老八景


  时代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这浒墅八景的面貌大都已经作古或改观。但对浒关人来讲,甚至对情有独钟的游客来说,这些历史景象都不会被轻易抹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