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13到过常熟李市
编辑完《苏州的申遗古镇》,手头仍有不少没有编辑或干脆尚未制作博客的古镇照片,常熟李市即是一例。
从记录上看,那是2013年8月23日去的李市。回想起来,当时一共去了五人:吉头、老许、wulitu、应天人及我。
那天午后,骄阳似火,在车内尚不觉得,到得李市一下车即是汗流满面。然而,在去的前几天听到的消息称,苏州将启动江南古镇的修复改造工程,常熟李市在名单里。
是怕经过了政府的改造,原汁原味的小镇会失去味道,还是想先在尚未动手之前,先保留点原样印象,以便以后再来时好有个对比。我已经记不得了,但有吉头领头,且车到路口来接,机会总要抓住。
网友们的介绍已经很多,有位常熟网友就曾在2010年的博客中这样描写他的游程:
李市古村现存的规模并不大,傍着穿村而过的丁字形河道,纵横展开两条破旧的老街。临水的驳岸和水栈都是条石砌成,不管是青石还是金山石条,都被抹上了浓重的苔痕。依稀可辨的石板路两侧,错落着传统农村民居的踏板门,和两进一天井、前店后宅式民居的栅板门,构成了农村集镇亦农亦商亦居的典型特色。在李市古村内,随处可见高耸翘檐的风火墙、斑驳的青砖老屋、模糊的砖雕木刻,一切旧物都鉴证了李市曾经的历史和繁华。
在古村中心的河道边,终于看到了村口大广告牌上美景的实物。这幅美景其实只有一个片段,主体是绿树掩映的一幢临河小楼,和它在清澈河水中的倒影,从左右分开的宽敞水栈。李市没有大型的古旧建筑,也没有叫得响的历史名人。但就凭难得一见的清澈河水,凭古老且完整的石驳岸,以及那种油然而生的安宁,我也认为历史文化名村李市应该保护。

我们去时,已经晚了他三年,这三年中是否变得更加萧条、更加破旧?带着疑惑,我们走进了李市。
据说,李市于明朝年间一位李姓商人看中此地,认为是一块“既可躲避乱世,又不致影响生意”的风水宝地开始,逐步演变成李氏大族的定居村落,又因其家族雄厚的财力、旺盛的消费,便吸引了周边居民来此买卖、来此定居,于是,蔚然成市,渐成小镇。到明末清初,战乱交叠、后来的太平天国、近代日本侵华,周边的豪门大户纷纷来此避居,李市居然达到了空前繁华的程度,紧随着常熟名镇金唐市、银梅李之后,被冠以了铁李市的美称。
可是,随着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李市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皮底下迅捷销蚀、飞快消逝,和其他逐渐湮灭的古村镇一样,变得一派萧条、仅剩的139住户也多为老人看护旧宅,年轻人则进城住进了新公房或在老街以外的地方造了新房子。老街旁的店面都铺板紧闭,不再营业。仅有一家剃头店还是一位老人在留守着。那些百年老宅,外墙斑驳,门窗歪斜,不知还能坚持几年?
现状变得如此的无可奈何。更觉得,拯救江南古镇刻不容缓!虽说我们还有周庄、同里、乌镇、南浔、甪直、千灯等等申遗古镇,经过修缮,以崭新的面貌每天接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可是那里的日益严重的商业化运作,白天人满为患,吆喝买卖之声不断,夜里关门停业,河边老街空无一人,这样的古镇,我们不叫它为旅游景点,还能称之为江南古镇么?
好了,少发议论。就来看看这个“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历史人文故事,没有任何值得包装的经典建筑,也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土产特产”的李市,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江南古镇吧。
村口的牌子上标明了139户:


磨盘石敢当:

主要街道已经破落不堪:

曾经的供销社,今日大门紧闭:

河边驳岸年久失修:

就是乱搭建的里面也不再有人居住:

整条老街,就我们几个在行走:


百年老屋,风雨飘摇:


老桥新造,石牌犹存:




昔日繁华,不见踪影:






唯独广播喇叭,还在播放刘兰芳的《岳传》:


大门紧闭,吉头朝里张望:

就是开门的,多是老人看守:



唯一的剃头店,还在留守:


亟待拿出方案,才是正题:

转眼两年过去,不知现在的李市咋样了,真想再去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