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元月已过半。年末岁首几天的时间内762又有崔灵芝邵振维芦于治刘玉珍黄体凤寇汉斌等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我们为他们哀悼送行的时候,时光又倒回到半个多世纪前,思绪又回到那个叫马勺沟的地方。
六十年代中期。
西北高原,马勺沟内,漆水河畔。这里"靠山、分散、隐蔽″,符合建设三线的原则。762就建在此了。在由延安走出来的老八路肖树义同志带领下的先期762人,还有后来陆续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国家行动,来到寂静而又贫脊的马勺沟,舖路、架桥、蓄水,架电线、挖窑洞、盖厂房(最早筹备组人员住在离马勺沟八公里外的废弃监狱里,屋顶漏雨,四面透风,认真负责地开展先期工作)。平静的山沟里,轰轰烈烈又有条不紊,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发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仅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建成投产广播发射机生产线,並逐步让广播机响遍全国,走向世界。我们的豪情壮志、满腔热血,我们的苦和累血和汗换来累累硕果,我们骄傲与自豪。
那时我们正青春!
七十年代。
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中,马勺沟成了一个小社会,除了出产品,还背负起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店等等各种社会服务职能。企业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地方病(克山病)的困挠,企业困难重重。但是762人不放弃,坚守在自己开创的领地,继续克服困难,努力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我们在那里淌过汗,洒过泪,流过血,有牺牲。刘光礼张松林等人意外离去,我们悲壮地为他们送行后继续前行。
那时我们还年轻。
八十年代。
根据部省统一规划,762整体搬迁到古都咸阳。新老762人团结一心,巩固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所生产的如意电视获国家金奖,走进千家万户。我们为之欢呼。
其间,周焰英、王润英、贺峰等人不幸离去。我们为之痛心、惋惜,因为我们共同从艰苦环境下走来,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他)们却英年早逝。
此时我们已中年。
九十年代。
我离开了大西北,离开了762人,回到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有我的故土亲情。但是我忘不了抛洒我青壮年汗水的土地,忘不了一起生活与战斗过的762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从博客、QQ到微信,曾经的762人,无论天南海北、国内国外,都纷纷相聚于网络平台,继续762情缘。只是我们都逐步进入老年了。
早些年,得知徐东元.孙春成.丁宁.袁立春.宋兴贤等老领导、我尊为长辈的人一个个永远离去,我很难过。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平易近人、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刻骨铭心。有了他们的表率作用,才有了一支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762人。
感谢游游冬徐老,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创建762网络平台第一人,至今仍精神矍铄,活跃于网络平台,凝聚762人。在这个平台里共同编写出版了《青山有情漆水为证》一书,共同经历了762厂五十年纪念活动。我有幸拜读了楊颖华同志的一部部作品,欣赏了宋耀武赵仲麟陈志兴等同志一幅幅遒劲有力的字、安四新同志优雅美丽的画,看到了96岁朱象含同志神釆奕奕的样子。还了解了许多人许多事。
…
我们都老了,都以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晚年生活的健康快乐。
因年老,因疾病,这些年、这一年我们中间不断有人永远地离去,如我的师傅邓淑范蔡淑贞,我的邻居崔铎刘秋生,我的老朋友肖先可李秀云,我的老领导李发祥书记,也在几个月前离去了。不久前我的老乡乔翠虎也去了,他活的潇洒,去的通透,无私奉献眼角膜。三年抗疫,尤其近一个月的疫情肆虐,让人苦不堪言,又有一些人尤其是老年人未能挺过这一关。悲痛之余,唯有祈祷他们一路走好。
如今疫情尚未结束,我们只有积极防护做好自保: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出门不聚集不恐慌,加强营养保证睡眠适当运动乐观心态。
不管未来有多长,过好当下每一天。让我们的后代人安心放心暖心。在平台上经常看到二代甚至三代人的身影,如田海云宋海明王占文贺红梅张智斌等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