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明:奔赴三线
(2022-09-05 15:06:31)
标签:
宋海明奔赴三线游游冬 |
分类: 资料 |
奔赴三线
1966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们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乘坐硬卧列车开往西安,奔赴铜川,开始了支援三线建设的征程。那时,正是文革初始的时候,火车站里到处都是全国大串联的红卫兵,他们穿着黄绿色的军装,扎着腰带,带着红袖标,背着挎包。据说,他们坐火车是不要钱的。
我们一同去铜川的一共四家,我家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那时父亲已经在铜川,因工作无法脱身,不能回来接全家到铜川),另外三家是:闫长海一家,雷子文一家,陈瑞峰一家。当时雷波和陈鲁燕还是抱在怀里的一岁左右的婴儿。
那是我头一次乘坐火车,感到很新奇。那时的火车速度没有现在那么快,开了二十多小时才到西安。我们在韩森寨的一个小旅馆里住了一夜。第三天上午,搭乘厂里拉运电子管的“交通牌”大头卡车从西安前往铜川马勺沟。路况不太好,坐在敞开的车厢里,一路颠簸,车后卷起阵阵黄尘,只好用棉猴儿遮住头和全身挡土。经过五六个小时的颠簸,到了纸坊。
我们的新家是用土坯累起来的简易平房(也叫干打垒),用芦苇杆和纸糊成的顶棚,有一间半房,面积不大。刚来时,还不具备开火做饭的条件,就在厂里的食堂吃饭。说是食堂,其实就是在马勺沟里通往河北区的半坡上用荆耙围成的简陋棚子,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能蹲着吃饭。
我们将从这里开启十八年多的三线生活。
后一篇:一群马勺人的聊天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