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山收麥》

标签:
《蒲家山收麥》游游冬 |
分类: 情感 |
多亏邵志福师傅是个摄影爱好者,给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我虽然没专门去五一水库,但71年麦收去浦家山,背着背包(被子)徒步走去,路经水库,走在大坝上,了望了水库的美景,再从大坝左边上山,翻山越岭走近一个小时就到了蒲家山村大队。到了“山”上,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原先认为是一个个小山峰,其实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天地合一,微风吹来,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山“上才是广阔天地。
我们住在一所小学校,一个教室住2~30人,打地铺,一个紧挨一个。
大家早早起床,手拿镰刀,跟着村上领队收割麦子,半小时就倒下一大片;“山”上虽然干旱少雨缺水,但麦子长的还不错,割下的麦子由队上拉到打麦场进入下一道工序。一天吃二顿饭,大概9、10点第一顿,下午4、5点第二顿,由村里在露天置着大锅给大家做的。蒲家山人给我们蒸的是“腰形”大白馍,一个顶2~3个圆馍,虽然只有一点点盐菜,我也能吃上2~3个,有的还能吃4~5个;我们整天吃商品粮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又白又胖的馒头,又香又甜,真是好吃!你听着可能也要流口水了…...
这里地势高,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用水,所以这里的农民生活很艰苦。我们来这里也节约用水,早上刷牙只用牙刷蘸一下水,用水摸一下眼睛就算洗脸了......
这次762厂几百人带着行李参加收麦,为时一周左右;看到祖国的广阔天地,与当地农民接近,亲历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收益非浅。
返回时,没走经水库的老路,另外有一路,沿马勺沟山脊往厂区方向走,走到生活区上方才下山。
(孫久涛)
注1,蒲家山四队有碑记載,康熙'乾隆时,有晉人等来此虎狼出没之地开垦.现接触数人多为豫,甘,川人也.
注2,二队(板坪)和四队水土不好,有柳拐,克山病.据说二队只剩13户,其中5户有男无女了.
注3,如今电线架到山沟,汽车路修到铜川.
注4,我国广大众多山区与革命道路的艰钜障碍一样多.
注5,黑鸦鸦的周围,唯有南边可见隐约灯火,听说是陈炉镇的矿窑.
注6,在高原山地,天上的云比山沟里离的近了.
注7,在北京支农,土地疏松,是拔麥子,麥穗比较粗壮,关中平原的更加肥硕;蒲家山塬上缺水少肥,广种薄收,收割费劳力。
照片:1976年笔记本记录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