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家山收麥》

(2022-08-20 15:37:09)
标签:

《蒲家山收麥》

游游冬

分类: 情感
《蒲家山收麥》

照片:后来航拍的马勺沟五一水库。以前比较荒凉,没有那么平坦的公路和这么多的森林,去水库和蒲家山是走左边的山路。

  孙久涛:我一直在想,为啥叫“马勺沟”?我们这条沟与水库连在一起,形如“马勺”一以前给马喂水的勺子,可能是这样得名的吧。

 

多亏邵志福师傅是个摄影爱好者,给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我虽然没专门去五一水库,但71年麦收去浦家山,背着背包(被子)徒步走去,路经水库,走在大坝上,了望了水库的美景,从大坝左边上山,翻山越岭走近一个小时就到了蒲家山村大队。到了“山”上,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原先认为是一个个小山峰,其实是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天地合一,微风吹来,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山上才是广阔天地。

我们住在一所小学校,一个教室住2~30人,打地铺,一个紧挨一个。

大家早早起床,手拿镰刀,跟着村上领队收割麦子,半小时就倒下一大片“山”上虽然干旱少雨缺水,但麦子长的不错割下的麦子由队上拉到打麦场进入下一道工序。一天吃二顿饭,大概9、10点第一顿,下午4、5点第二顿由村里在露天置着大锅给家做的蒲家山人给我们蒸的是“腰形”大白馍,一个顶2~3个圆馍,虽然只有一点点盐菜,我也能吃上2~3个,有的还能吃4~5个我们整天吃商品粮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又白又胖的馒头,又香真是好吃你听着可能也要流口水了...

这里地势高,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用水,所以这里的农民生活很艰苦。我们来这里也节约用水,早上刷牙只用牙刷蘸一下水,用水摸一下眼睛就算洗脸了......

这次762厂几百人带着行参加收麦,为时一周左右;看到祖国的广阔天地,与当地农民接近,亲了艰苦的生活环境,收益浅。

返回,没走经水库老路,另外有一路沿马勺沟山脊往厂区方向走,走到生活区上方才下山。

(孫久涛)

 
 看了
孫久涛同志回忆1971年去蒲家山收麥,经过马勺水库的情况,想起三线762厂职工那时年年都要轮流去支援农业。1976年7月我也集体到蒲家山帮助农民收麥,记得有李昭的对象顾爱萍等朝气勃勃、干劲十足的年轻人;由于要参加铜川市组织的***游长江十周年纪念,在柳湾的武装泅渡活动,我提前离开;716日清晨4-5点钟,走的与孫久涛同志相同的路,沿马勺沟山脊,到生活区;此情此景,感同身受。

 

 当时有感而作在笔记本的记录:

 

  蒲家山收麥》

 

 马杓尽头山不尽,穷山恶水未必穷.

 

 地广土厚有遗碑(1),山泉引人水伤人(2);

 

 寒窑独夫孤灯照,春风何时录山沟.

 

 知青上山添新颜,观音堂里赤脚忙 .

 

 马达轰鸣银蛇舞,拖拉飞奔通大道(3).

 

 三座大山已往事,还有众山何日平(4)?

 

 工农联盟支麥收,挥镰齐割细弱穗(7),

 

 树聳聳盖山坡,白云片片近我顶(6),

 

 山村夜宿寒气深,陈炉灯火映天际(5),

 

 色苍茫比峨眉,风景还是家乡好.

 


1,蒲家山四队有碑记載,康熙'乾隆时,有晉人等来此虎狼出没之地开垦.现接触数人多为豫,,川人也.

2,二队(板坪)和四队水土不好,有柳拐,克山病.据说二队只剩13,其中5户有男无女了.

3,如今电线架到山沟,汽车路修到铜川.

4,我国广大众多山区与革命道路的艰钜障碍一样多.

5,黑鸦鸦的周围,唯有南边可见隐约灯火,听说是陈炉镇的矿窑.

6,在高原山地,天上的云比山沟里离的近了.

 

7,在北京支农,土地疏松,是拔麥子,麥穗比较粗壮,关中平原的更加肥硕;蒲家山塬上缺水少肥,广种薄收,收割费劳力。

                     1976715月(游游冬)

照片:1976年笔记本记录原件

《蒲家山收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