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勺沟
党委会》是三线762厂党委会运作情况的一份记录,也反映了共和国前三四十年国营企业管理体制一些变迁和看法,由于
篇幅受限没有列入《青山有情,漆水为证》一书,现再重载,供关心国企命运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志们参考。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社会责任的肩负者。”
“党的组织纳入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是我国的特色。”
1978年马勺沟762 要补选一名中层干部进入党委会,在一次全体党员投票的差额选举中,我被选为党委委员,任期两年。
这届党委会的成员有:曲延明(党委书记),袁立春(厂长)周仲义(总工程师)宋兴贤(生产副厂长),徐东元(生活副厂长)孙春成(后调离)李松年(政工人事),蔡淑珍(兼铜川市党委委员),杨春来(中层干部,不久调离),李发祥等同志和我,共九人。
照片:党委会所在地762行政楼二楼

党委会一般每月开一次,会议的内容有:
一,传达贯彻上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二,生产经营的大事,如:
产品方向----当时曾经考虑搞与广播机产品类型相同的电视差转机,但是因与761,630兄弟厂重复而作罢;在坚持广播机为主的基础上,决定迎难而上开发不同领域的批量生产的民品电视机;
讨论,通过年度生产计划;
工厂搬迁----四机部曾经有安排762去青岛市一个地方无线电厂的考虑,当时762领导层主要有国营正规大厂思想,凤凰不应嫁给草鸡,不愿屈高就下,并且搬迁距离长,没有积极争取;( 后来有信息,河南省渑池由760厂包建 的 632厂生产经营不善,可以让我们去,厂里派了李孝智同志去考察,因为那里也是在山沟沟里,而作罢。)工厂搬迁的方向是争取到西安。
三,人事任免
主要是中层干部和决定同意调离马勺沟的干部(原来不放人,这时已开始松动);选择培养厂级领导干部年轻接班人,当时经过提名和讨论决定的有:张积禄,安四新,杨慕时三位。
四,生活福利
考虑本单位和职工利益时,根据国家政策,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顾全大局,不搞本位主义,“好人主义”;领导干部的生活待遇与职工一样,不搞特殊化。严格遵守国家工资政策,没有给职工发奖金和实物,只是改善一些必要的集体福利,(如重修了食堂,厂区洗浴间,大礼堂,运动场所,生活区道路等);还有争取解决职工农村家属户口,下乡知青返城工作安排问题等。
在党委会上,对上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采取服从和如何贯彻执行的态度;对工厂的实际问题,能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起到相互制约和监督作用;会议的重大问题,有分歧时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厂长和副厂长分工负责,实施党委会的决定。党委会下设办公室(曾经与厂办公室合并),办公室主任是刘春生,干事有朱秀英。工厂在党委集体领导下,通过各种会议和干部分工负责推动工作,有中层干部会,政工会,生产主管会,生产调度会,全厂职工大会以及各单位会议等;那时工会才恢复,还没有职工代表会议。工厂工作基本是通过这样的体制组织来运行的。
对国营企业体制组织,我只是一些直觉和看法:纵观国民党官僚统治时的广播器材修造所,有高级管理层的厂务会(同时设饭局),与职工是根本对立的; 解放初期的北京广播器材厂曾经搞过“工厂管理委员会”有多名工人代表和管理人员参加(我也参加了),厂长有最后决定权,后来因为部分工人争福利待遇,不欢而散;以后761,762厂一直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文革期间出现过“革委会”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军代表,革命干部,工人三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但是军人当家,工厂军队化,运动化,大办公室,忽视专业职能管理,没能持久。后改革开放后,推行厂长负责制,以及厂长兼党委书,厂长个人说了算;但是都由政府委派,干部多是眼睛向上,短期行为,缺乏职工群众的制约和监督,走马灯式调动,大多效果不好;工厂管理曾经实行层层“承包”,从工厂到部门车间,再到岗位设备;发包的主体缺失,很多是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也是私有化的变形。
从历史实践的经验来看,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运行时间最长,体现了党的领导权(路线,方针,政策)和厂长的执行权(生产,经营,生活福利);党政分工,又不分家;党委会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分工负责,有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尽管当时762党委成员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还是有效地领导762厂的生产,经营,生活直至搬迁出山沟。
那么,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是不是国有企业体制值得保持的管理组织呢?
我觉得还不尽然:
首先是工厂的第一二把手(党委书记,厂长)是政府任命的,有少数领导者能够坚持为国有企业的生存奋斗和长远利益着想的,是难能可贵的;现实的情况是他们多看上面的颜色行事,短期行为,或者为自己升迁和归宿留后路,搞在职享受等;有权确定国企领导人的政府机关,他们把握着企业的生杀大权,若不能经常深入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实蹟,真实的民意,仅凭表面文章或机关领导的好恶,只要听话的讨好上级的干部,可能草管国有企业的性命。
还有,国企的职工,名义上是企业的主人翁,但是职工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并未有效形成;他们仍然没有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也不能决定企业的领导人,以及对他们有效地监督;可以说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够完善的名不副实的缺陷。
再看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曾经被“弱化”,“淡化”、或者“强化”不断地“变化”,因此国有企业怎样加强党的领导,其地位和作用,还是一个课题。
过去一位名人说的:公有制必须要有公有制的思想来保证!否则如果思想变了,公有制会变质,为权力所有,可能被少数人占有!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国有企业和管理体制多次进行了改革,效果不尽人意。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是世界性的难题;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有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高效的 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探索和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游游冬 2013 11 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