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聚首咸阳 寻梦马勺沟    陕西怀旧之旅 (一)

(2014-03-03 00:25:58)
标签:

三线铜川

762

蒋泽汉

游游冬

陕西怀旧之旅

分类: 情感

   

陕西怀旧之旅(一) 

 

1985年6月30日我和吕丽从咸阳国营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厂调回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工作整整28年了.这次来咸阳好几位同志问及我们当时为何要离厂回沪。其主要原因是父母年迈,弟弟在部队服役,短期内不能复原转业,两家四个孩子均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老幼长期无人照料,自己必须承担起赡养父母管教儿女的责任,厂里几次派人去上海调查确认情况属实这才同意有条件放行:厂里搬到咸阳后,期限一年且联系的单位只能以上海为中心周边150公里之内,换言之上海进不去无锡杭州还可以,对于厂领导的做法我们也能理解。其次,三厂合一后厂里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彩色电视接收机上面,广播发射机的一些技术骨干也抽调去搞电视了,国家广电工业总局协助我厂引进的5千瓦全固态脉宽调制中波广播发射机已无技术力量去研究开发,搁置在车间无人过问。当时给我的感觉是发射机这个领域已被边缘化,能维持好原来的产品也就行了。所以,我和吕 丽觉得有机会回上海换个环境另辟发展空间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实心里仍依恋着陕西这块土地。这些年来让我始终不能忘怀的却是在陕西省铜川马勺沟七六二厂工作的18年和在咸阳生活的10个月.我们回上海后也并非一帆风顺,住房问题小孩转学念书问题都遇到过重重困难,最后总算挺了过来。工作上虽得到领导的妥善安排,生活也比陕西有较大提高.但这些丝毫无法冲淡对马勺沟对原762厂的深厚感情.常常会回忆起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思念曾经的同事战友老师傅和老邻居.想起我们曾上山砍柴分煤,骑自行车去金锁关赶集,有时为了买到足够的鸡蛋和鸡还会约上几个同事骑车一直到宜君…..等等.像放电影一样常常在脑海里一幕一幕的掠过,。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是苦中有乐.二十八年的搁别,二十八年的思念,一次次地催促我们几个远方的老同事约定要实现陕西怀旧之旅,回味那段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前几年我和王令宣 倪协明 张爱如等相约打算一起来陕西怀旧,因种种缘故难以凑齐,于是我和老倪约定于2013年10月3日至8日来咸阳去铜川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探友之旅。

七六二厂是北京广播器材厂(即761厂)中波机项目整体搬迁的三线厂,1964年筹备,1965年始建,1966年4月开始边搬迁边建设.新厂的标志性产品是我负责的5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为了验收全机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我在北京筹备组工作了一段时间于1966年6月30日来到铜川。在筹备组工作期间的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仪表室王铭均同志是个独子,他父亲六十多岁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儿子走后就无人照料,老人家几乎天天到筹备组来央求别让王铭均来三线,我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很同情,老人真的太可怜了。可当时谁又能作主呢?要是现在这样的事恐怕就不会发生了。当然,王铭军在沟里待了没有多久还是回北京了。吕丽是同年9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调来762厂的.从此,我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七六二厂,献给了国家的三线建设.

在铜川马勺沟762厂18年期间我先后担任过5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整机负责人,参加了<6895> 和 <736(甲)> 两个项目号称2000千瓦和1000千瓦中波广播发射机的设计试制生产和调试全过程,担任过这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使我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学到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培养了自己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能力。建厂初期因担任500千瓦整机负责人有机会列席厂部召开的生产例会,亲身感受到萧树义厂长的领导风格和工作作风,他平易近人善于集思广义,集中大家的智慧.对厂里的重大事情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使我受益匪浅;丁宁和周仲义是我们技术带头人,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宋兴贤同志是一位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的厂领导,他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袁立春厂长更是一位称职的当家人,他全力支持我厂<金凤凰>黑白电视接收机和彩色电视机的研发生产,为后来如意牌电视机的生产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厂从铜川搬迁到咸阳的过程中,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实现了三线厂第一个搬出克山病地区,记得1982年冬天我和罗文祥等几位同志出差在北京,正巧和老袁同住在四机部同一个招待所,他是去部里要求追加迁厂资金的,原计划搬迁费用800万已快用完,缺口200至300万,这笔资金不解决第二年无法开工。他几乎天天去部里交涉都无济于事心急如焚,原因是762厂搬迁是国家计委立项拨款由四机部实施。他苦于没有途径找到计委计划司的同志汇报情况请求追加拨款。说也凑巧,我的一位亲戚在国家经委工作对计委的情况很熟悉(年幼时我们一起读书,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人大读经济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国家经委和计委工作),我得知老袁的困境后立即与他联系沟通情况请求帮助,他非常热心当即与计委分管我们这个项目的孙绳凯同志取得了联系,并约定第三天上午去他办公室汇报情况。真是无巧不成书,孙绳凯是我姨妈女儿50年代在苏联留学时的同学,60年代我在北京工作时常去姨妈家,在那里和他见过几次面彼此熟悉。我陪老袁去他办公室时他的第一句话:蒋泽汉你怎么来了?我说:工厂搬迁资金上遇到困难陪厂长汇报情况请求帮助来了.人熟信任度自然就高,汇报情况交换意见都很顺畅,没有多久国家计委就将追加的200余万元搬迁款拨到了四机部。。这在当时来说真是一笔巨款,为咸阳厂的家属宿舍续建和厂房改造解决了大问题,762厂得以按计划顺利搬出山沟。以上这几位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他们的作风和为人影响了我的一生.可惜的是这次到咸阳后得知老领导袁立春,宋兴贤,丁 宁已经故去;还有几十位老同事老师傅也先后辞世.这使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触人生之短暂.让我们这些健在的同志和后代们永远记住他们怀念他们!

(待续)

                           蒋泽汉  2014/02/10  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